灸具。形如杯盏故名。据《灸法秘传》载:“四周银片稍厚,底宜薄,须穿数孔,下用四足,计高一分许。将盏足钉在姜片上,姜上亦穿数孔,与盏孔相当,俾药气可以透入经络脏腑也。”近代所用的艾斗即由此发展而来。
《素问》篇名。本篇专论以针刺治疟,故名。内容包括六经疟、五脏疟、胃疟等十二种疟疾的症状和刺法,并说明在针刺前,应注意明确诊断和辨证,针刺应按经取穴,并应在未发作前施治,指出对正气虚弱的病人,则宜药不宜
书名。简称《寒温条辨》。6卷。清·杨濬撰于1784年。作者鉴于伤寒、温病易于混淆,遂采集诸家学说予以详辨。卷1列述伤寒和温病的脉证、病因、治法等多方面内容;卷2~3辨析伤寒、温病各种病候;卷4~5医方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宋代药物学家。籍贯不详,原为澧州(今湖南澧县)县吏。、重视对药性的研究,强调处方用药必须了解药性。认为《开宝本草》、《图经本草》对一些药物考订不够严谨,沿袭旧说。于是历经十
见六译馆医学丛书条。
见《闽东本草《。为阴地蕨之别名,详该条。
休息痢类型之一种。见《症因脉治》卷四。由外感失表,过早止涩,邪伏肠胃所致。详休息痢条。
病名。指虚劳病之中虚气滞者。《太平圣惠方·治气劳诸方》:“夫气劳者,由脏腑虚弱,阴阳不和,喜怒无恒,劳逸过度之所致也。”症见胸膈噎塞,呕逆,脘腹胀气,饮食不下,大便时泄,面色萎黄,四肢无力,日渐消瘦等
病证名。指肝病犯肺所致的咳嗽。《症因脉治·咳嗽》:“肝经咳嗽之症,咳则两胁下痛,痛引小腹,或寒热往来,面青色,筋急,此肝经咳嗽。”多因木气怫郁,肝火刑金,或肝经少血,肝气亏损,木燥火生所致。《校注医醇
病证名。又名匏舌、舌下痰包。即舌下囊肿。由痰火互结,留阻舌下而成。症见结肿如匏瓜状,光滑柔耎,色黄不痛,胀满舌下,妨碍饮食、语言。破之出痰涎如鸡子清,粘稠不断,或如豆渣、粉汁,反复不愈。当以利剪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