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内伤

内伤

出《素问·疏五过论》①病因之一类。泛指内损脏气的致病因素。如七情不节、饮食饥饱、劳倦、房事过度等。②病名。指创伤损及肢体深部组织及脏腑、气血的病患。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九。又名内损。因跌打、坠堕、碰撞、用力举重、旋转闪挫等外力过重所致,好发于胸及腹部。一般有伤气伤血伤脏腑之分。若伤处肿痛不明显,痛无定处则为伤气;若伤处疼痛显著,皮色发红或青紫,甚则血溢妄行,出现发热寒战呕吐便血尿血咳血等症者为伤血;若胸胁腹中疼痛剧烈、伴有昏厥、吐血、便血等症者为伤脏腑。若伤头部,损及脑髓,则症见头晕目眩、额部有冷汗、言语不清、恶心呕吐、甚至口眼斜。治宜手法外治;合并伤气者,服复元通气散;伤血及损伤内脏者,以活血化瘀为主,可服桃仁承气汤。并详见伤气、伤血、伤脏腑及脑骨伤等条。

猜你喜欢

  • 浮郄

    经穴名。代号BL38。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大腿后外侧,腘窝横纹上1寸,股二头肌腱内侧缘处;或于委阳穴直上1寸取穴。另说“委阳上二寸”(《循经考穴编》广注);“去殷门下一寸三分”(《针

  • 伤寒论翼

    书名。2卷。清·柯琴撰于1674年。作者对前人编集、校注、整理《伤寒论》持有异议,认为“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六经中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也”。本此,柯氏于上卷列论伤寒大法、六经、合

  • 足厥阴脉

    经脉名。即足厥阴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厥阴脉:系于足大指(丛)毛之上,乘足〔跗上廉〕,去内腂(踝)一寸,上腂(踝)五寸,而〔出大(太)阴之后〕,上出鱼股内廉,触少腹,大渍(眦)旁。是动则〔病:丈〕夫

  • 迎风冷泪

    病证名。见《古今医统》。多由肝肾两虚,精血亏耗所致。症见遇风则冷泪频流。治宜补益肝肾,可选用左归丸或菊睛丸酌加川芎、白芷、蕤仁、五味子等。

  • 神奇外治法

    小儿病的外治方法。出《幼幼集成》。包括疏表法、清里法、解烦法、开闭法、引痰法、暖痰法、纳气法、通脉法和定痛法。分详各条。

  • 形色外诊简摩

    诊断学专著。2卷。清·周学海撰于1894年。本书以论述望诊为主,问诊、闻诊为辅,搜集的范围,据作者自序介绍:“是编也,《内经》三诊之文全在;《难经》以下,择其切要能补《内经》未备者收之”。上卷专谈望形

  • 张仲景注解伤寒发微论

    见伤寒发微论条。

  • 内经遗篇病释

    见世补斋医书条。

  • 痰疬

    病名。瘰疬的一种。见《外科正宗》卷二。多因冷热不调,饥饱喜怒失常,致脾失健运,生痰结核而成。初起如梅、李,可遍及全身,久则微红,后可破溃,溃后易敛。治宜行气豁痰,用芩连二陈汤。

  • 伤酒恶寒

    病证名。《证治汇补·恶寒章》:“伤酒恶寒,因饮酒太过,热郁在内,不得宣越而恶寒者,症兼口渴昏眩。”参见恶寒、内伤恶寒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