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布朗语

布朗语

我国布朗族使用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布朗族有82280人(1990),分布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和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县。布朗语有如下特点:有单辅音26个,复辅音35个;有单元音9个,复合元音16个。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起着区别词义的作用,共有3个,即35、33、31。声调的调值在没有对立的情况下,不太稳定,有时还因人而异。如35调有时又可读为高平调;31调有时又读为稍高或稍低的降调;3个声调都对立的音节较少。辅音都可以居于音节的开头,也可居于音节的末尾。节尾辅音有10个:-m、-n、-η、-p、-t、-k、-、-h、-1、-l。布朗语的词汇中,有许多傣语借词,这些借词大多是借音,涉及各个方面。如:“箫”、“笛”、“鞋”、“叔父”、“缅寺”等等。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中心语或中心语——状语;谓语——补语等。布朗语分布朗方言和乌方言。布朗方言的布朗族自称plaη31,分布上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二县;乌方言的布朗族自称u55或va11,他称“蒲满”,分布在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等县。

猜你喜欢

  • 马勃迈起义

    红河哈尼族、彝族反封建斗争。民国七年(1918)十月,勐丁土掌寨巴蕉河地区(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境)女“苗王”马勃迈率众千余人起义,反对土司压迫。金平、元阳、绿春等地苗、瑶、哈尼、彝各族人民

  • 竹木坎副巡检司

    明清四川羌族地区土司名。其先坤儿布,明时授长官司职。清顺治九年(1652)降清。康熙十九年(1680),改副巡检司,颁给号纸,无印信。辖百户,不纳粮石。

  • 鄂尔图玉兹

    见“左部哈萨克”(459页)。

  • 开封清真寺

    伊斯兰教著名古寺之一。又名文殊寺,因寺址在开封文殊街,故名。建筑雄伟,门楼巍峨,大殿广阔,七间四进。北廊下有清人郑怀玉等所立寺碑,谓:“河南汴梁城(今开封市)鼓楼迤东北文殊寺街旧有清真寺一座,创自唐,

  • 噶玛噶举派

    藏传佛教教派之一。该派因以康区之噶玛拉顶寺为基地发迹,故名。创始人为塔波拉结(1079—1153)及都松钦巴(1110—1193)。有东西两大根本道场,先期以东部的噶玛拉顶寺为主,后期以前藏之堆隆地区

  • 蒲察思忠

    金大臣。本名畏也。隆安路(治今吉林农安县)合懒合兀主猛安人。女真族。蒲察氏。大定二十五年(1185)进士。由文德、漷阴主簿,累迁为大理卿,兼左司谏,同修国史。泰和六年(1206),迁翰林侍讲学士兼左谏

  • 柒笼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又作七笼簇、七龙簇。属岷州卫,在今甘肃岷县境。成化十一年(1475),其族首领卜都等入朝贡马及氆氇、佛像等物,赐以彩缎、钞、绢等。十四年(1478),其族另一首领迷东等人赴京贡马及盔甲

  • ?—18汉代西域莎车国王。元帝(前49—前33)时,曾入质长安(今陕西西安),长于京师。归国后因钦慕中原文化,继位后治事多参行汉制。常诫诸子孙世代与汉通好,不可背负。王莽作乱时(公元9—23年),匈奴

  • 慕瞆

    见“慕璝”(2434页)。

  • 伯都讷

    地名、地区名。又名那拉洪。位于吉林城北。辖域东西420里,南北170里。东至拉林河(涞流河、兰陵河)五常厅,西接蒙古郭尔罗斯部,南连巴彦鄂佛罗边门(即法特哈边门外荒山嘴子吉林府),北邻拉林河双城厅。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