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山寨
①五代南唐置,在今湖北通城县南。《资治通鉴》:五代周显德三年(956),“王逵奏拔鄂州长山寨”。胡注:“长山在鄂州南界。唐立寨,以备潭、朗。”
②在今浙江宁波市东大碶镇芦山。《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定海县:长山寨“旧为海内东寨。明朝洪武初徙长山盐场之右,曰长山巡司,二十七年徙今所。嘉靖中废”。
在今湖北省通城县南。南唐置,以备潭、朗。《资治通鉴》:五代周显德三年(956年),“王逵奏拔唐鄂州长山寨”,即此。
①五代南唐置,在今湖北通城县南。《资治通鉴》:五代周显德三年(956),“王逵奏拔鄂州长山寨”。胡注:“长山在鄂州南界。唐立寨,以备潭、朗。”
②在今浙江宁波市东大碶镇芦山。《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定海县:长山寨“旧为海内东寨。明朝洪武初徙长山盐场之右,曰长山巡司,二十七年徙今所。嘉靖中废”。
在今湖北省通城县南。南唐置,以备潭、朗。《资治通鉴》:五代周显德三年(956年),“王逵奏拔唐鄂州长山寨”,即此。
在今新疆乌恰县西北。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17《西域土地人物略》:“又西为尚力,又西二百里为我撒剌(其西南为计敌巴什,西北为赛兰)。”
清雍正三年 (1725)置,属和硕特部。在今青海共和县及青海湖南岸石乃亥一带。《清史稿·地理志》 南左翼后旗: “牧地在大通河南岸,青海正北。东至吉噶素台鄂兰布拉克,南至和洛海,西至布都克图乌兰和硕,
在今福建长汀县城乌石山。《清一统志·汀州府》:云骧阁“在长汀县城上东南隅。上接龙山,下瞰龙潭,左有飞来石。旧名清阴阁,亦曰集景楼,又名双清阁。宋建。绍兴间刘乔改今名”。1929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即湫渊。在今宁夏固原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58固原州: 朝那湫 “有二: 一在旧县东十五里; 一在旧县东北三十里,俱出山间,土人谓之东海、西海。二水相合,方四十里,水停不流,冬夏不增减,两岸不生草木
①即欧余山。在今浙江湖州市东二十二里。《寰宇记》卷94乌程县:升山,“吴均《入东记》云:“王羲之为太守,常游践,因升此山。顾谓宾客曰:‘百年之后,谁知王逸少与诸卿游此乎?’因有升山之号。”明初常遇春破
亦作萨哈连乌拉站。清置,在今黑龙江省黑河市南坤河北岸。《清一统志·黑龙江》 “布克依站” 条下: 额叶尔站 “又七十八里至黑龙江站,又二十二里至黑龙江城”。后废。
①在今四川奉节县北。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4巫山县:羊耳山“在县北废大昌县西南五十里。两峰并起,宛如羊耳”。道光《夔州府志》卷31:嘉庆四年(1799), 白莲教黄号首领“王光祖为官兵追走,死夔州之羊
在今陕西大荔县西南。清同治二年(1863)当地回民在此举行起义。
即今四川通江县西南杨柏乡。清道光《通江县志》卷2:杨柏河“离城六十里。与巴州接界”。
在今四川江安县东北南井场。《元和志》卷33泸州江安县:“可盛盐井,在县西北一十一里。”北宋于此置南井监。为四川著名井盐产区。元、明、清三代盐业逐渐衰落,至民国间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