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桥
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资治通鉴》: 唐长庆二年 (822) 宣武军乱,“韩充败宣武兵于郭桥”。即此。北宋于此设镇。
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资治通鉴》:唐长庆二年(822年),“韩充败宣武兵于郭桥”。即此。北宋时为郭桥镇,属祥符县。
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资治通鉴》: 唐长庆二年 (822) 宣武军乱,“韩充败宣武兵于郭桥”。即此。北宋于此设镇。
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资治通鉴》:唐长庆二年(822年),“韩充败宣武兵于郭桥”。即此。北宋时为郭桥镇,属祥符县。
即今湖南永兴县西南五十里高亭乡。唐开元十三年 (725) 于此置安陵县,天宝元年 (742) 改名高亭县,以高亭山为名。明、清置巡司于此。集镇名。在湖南省永兴县西部、高亭河南岸。高亭乡人民政府驻地。人
1949年1月由五河县城区析置,属江淮解放区。治所即今安徽五河县。旋裁撤,并入五河县。
在今青海平安县西小峡口。清乾隆 《西宁府新志》 卷7: 省章城 “宋筑之以控制要害”。
在今豫西、渭南群山中。《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前520),“晋籍谈、荀跞帅九州之戎及焦、瑕、温、原之师,以纳王于王城”。
即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南张皋镇。清属丰镇厅,乾隆四十年(1775)移高庙子村巡检驻此。
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置,属海门县。在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北响哃镇附近。元至元十二年(1275)升为崇明州。
又作洛龙宗、罗隆宗。治所即今西藏洛隆县东康沙。清乾隆 《西藏志·疆圉》: “工布江达、拉里、说板多、洛隆宗、昌都皆为要隘。”“洛隆”,藏语意为南谷。1960年与硕般多宗合并设洛隆县,后迁驻孜托。原西藏
又名普照院。在今福建厦门市五老峰麓。《清一统志·泉州府》: 普照院 “(在) 厦门海岛五峰山中。五代时建,初名泗洲。宋治平中改今名。本朝康熙年间重建,改名南普陀”。在福建省厦门市五老山下。始建于唐。初
即今新疆精河县东托托乡。清道光《新疆识略》卷2库尔喀喇乌苏:托多克台“西至噶顺腰台七十里”。
即今河南南召县西南三十八里板山坪镇。清尹耕云 《豫军纪略》 卷10: 同治二年 (1863) 十二月,“张曜营板山坪,在李青店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