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大黄消石汤

大黄消石汤

金匮要略》卷中:大黄消石汤

药方名称大黄消石汤

处方大黄黄柏消石各12克栀子15枚

功能主治主黄疽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

用法用量上四味,用水1.2升,煮取400毫升,去滓,纳消石,更煮取200毫升,顿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金匮》卷中:大黄消石汤

药方名称大黄消石汤

别名大黄黄柏栀子芒消汤、大黄汤、大黄黄柏栀子消石汤、大黄黄柏汤、消黄汤

处方大黄4两,黄柏4两,消石4两,栀子15枚。

功能主治湿热黄疸,黄色鲜明如橘色,腹满汗出,口渴,大便秘,小便不利,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或湿热淋浊等。嘈杂,胸中煎熬,腹满有块,二便不利,或口中觉苦辛酸威等,此症后为膈噎者。

用法用量大黄黄柏栀子芒消汤(《脉经》卷八)、大黄汤(《千金翼》卷十八)、大黄黄柏栀子消石汤(《外台》卷四)、大黄黄柏汤(《普济方》卷一四二)、消黄汤(《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①《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按:消石,即火消。②《金匮要略今释》:消石,《脉经》、《千金》并作芒消,日医亦多用芒消,盖非。宋本、俞桥本,消石并误作滑石

各家论述1.《金匮要略论注》:此为黄疸有里无表者言之,谓疸色黄,见于表矣,乃腹满,小便不利且赤,里热可知。黄疸最难得汗,乃自汗,则表从汗解,故曰此为表和里实。实者邪也,有邪则宜去,故主大黄消石汤。大黄消石解气血中之实热,黄柏苦寒主下焦,栀子虽轻浮在上,能使里热从上而下,故以为使,且轻浮则与郁结相宜也。

2.《金鉴》引李彣:腹满、小便不利而赤,里病也;自汗出,表和也。里病者,湿热内甚,用栀子清上焦湿热,大黄泻中焦湿热,黄柏清下焦湿热,消石则于苦寒泻热之中,而有燥烈发散之意,使药力无所不至,而湿热悉消散矣。

临床应用黄疸:获原辨藏患黄疸,更数医,累月不见效。发黄益甚,周身如橘子色,无光泽,带黯黑,眼中黄如金色,小便短少,色黄如柏汁,呼吸迫促,起居不安。求治于予,乃以指头按胸肋上,黄色不散,此疸证之尤重者也。乃合茵陈蒿汤、大黄消石汤,作大剂,日服三四帖。及三十日,黄色才散去,小便清利而全愈。

摘录《金匮》卷中

猜你喜欢

  • 龟豕膏

    药方名称龟豕膏处方杀猪心内之血1两,龟版膏2两,五味子2钱(为末)。功能主治胃气盛而每次饮食之时,头项至面与颈脖之间大汗淋漓,身又无恙。用法用量先将龟版融化,后入猪心血,再入五味子末,调化膏,切片,含

  • 藕汁膏

    药方名称藕汁膏处方黄连末天花粉末人乳汁(又云牛乳)藕汁 生地黄汁制法上药将后二味汁为膏,入前三味搜和,佐以姜汁和蜜为膏。功能主治治胃热消渴。用法用量以匙抄取,徐徐留舌上,以白汤少许送下,一日三至四次。

  • 韭根汁

    方出《千金》卷五,名见《卫生总微》卷十四:韭根汁药方名称韭根汁处方韭根汁、猪脂。功能主治少小腹胀满。用法用量上煎,细细服之。摘录方出《千金》卷五,名见《卫生总微》卷十四《圣济总录》卷一七四:韭根汁药方

  • 海马三肾丸

    药方名称海马三肾丸处方海狗肾1具 黑驴肾1具 花鹿肾1具 大海马1对 大蛤蚧1对(去头)大热地180克 胡桃肉120克 血鹿茸60克附子片60克 上人参60克 怀山药60克桑螵蛸60克 母丁香30克

  • 经验散

    《朱氏集验方》卷十:经验散药方名称经验散处方香附子(半生、半炒)、代赭石。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血崩。用法用量白汤调下。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十《医略六书》卷三十:经验散药方名称经验散处方桑皮1两半,前胡

  • 甘草茵陈汤

    药方名称甘草茵陈汤处方茵陈3钱,栀子3钱,大黄3钱,甘草2钱。功能主治阳黄属谷疸,腹满尿涩者。用法用量水煎大半杯,热服。摘录《医学摘粹》

  • 发声汤

    药方名称发声汤处方枇杷叶5片 贝母6克茯苓15克百部3克 苏叶3克麦冬9克甘草3克玄参15克 桑白皮9克功能主治宣扬肺气,分消水湿。主口渴之极,快饮凉水,忽然暗哑,不能出声者。用法用量水煎服。一剂声少

  • 解铃丸

    药方名称解铃丸处方茴香1两(用青盐1两,研细同炒,和盐用),蝎梢1分(去毒,炒),蓬莪荗(用纸数重裹,油内浸,灯上烧过,研锉)1两。制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奔豚气疼痛,手足蜷缩

  • 青露散

    药方名称青露散处方白及白蔹白薇白芷白鲜皮朴消青黛黄柏大黄天花粉青露叶(即芙蓉叶)老龙皮(即老松树皮)各等分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功能主治治发背疽,一切恶疮。用法用量用生姜自然汁调,围敷,如干时,再用姜汁调

  • 丹参膏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丹参膏药方名称丹参膏处方丹参、赤芍药、白芷,各等分。炮制上细,以酒淹三宿,入猪脂半斤,微煎令白芷黄色,滤去渣,入黄蜡一两。功能主治治乳肿、乳痈毒气作赤热,渐成攻刺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