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葛花

葛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葛花

药材名称葛花

拼音Gě Huā

来源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或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秋季采集,晒干,生用。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解酒止渴。用于酒醉烦渴。

用法用量1~3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葛花

药材名称葛花

拼音Gě Huā

别名葛条花(《中药志》)。

出处《别录》

来源为豆科植物。立秋后当花未全放时采收,去掉梗叶,晒干。

原形态形态详"葛根"条。

生境分部主产湖南、河南、广东、广西、浙江、四川、安徽等地。

性状干燥花蕾呈不规则的扁长圆形或略成扁肾形,长5~15毫米,宽2~6毫米,厚2~3毫米。萼片灰绿色,基部连合,先端5齿裂,裂片披针形,其中2齿合生,表面密被黄白色毛茸。基部有两片披针钻形的小苞片。花瓣5片等长,突出于萼外或被花萼包被,蓝紫色,外部颜色较浅,呈淡蓝紫色或淡棕色。雄蕊10枚,其中9枚连合,雌蕊细长,微弯曲,外面被毛。气微弱,味淡。以朵大、淡紫色、未开放者为佳。

炮制拣去柄及杂质,筛去土。

性味甘,凉。

①《滇南本草》:"性微寒,味甘平微苦。"

②《纲目》:"甘,平,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寒。"

归经得配本草》:"入足阳明经。"

功能主治解酒醒脾。治伤酒发热烦渴,不思饮食,呕逆吐酸,吐血,肠风下血。

①《别录》:"消酒。"

②《滇南本草》:"治头晕,憎寒,壮热,解酒醒脾,酒痢,饮食不思,胸膈饱胀,发呃,呕吐酸痰,酒毒伤胃,吐血,呕血,消热。"

③《纲目》:"治肠风下血。"

④《医林纂要》:"清肺。"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复方①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莲花青皮(去穰)三分,木香五分,橘皮(去白)、人参(去芦)、猪苓(去黑皮)、白茯苓各一钱五分,神曲(炒黄)、泽泻、干生姜白术各二钱,白豆蔻仁、葛花、砂仁各五钱。为极细末,秤和匀,每服三钱匕,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脾胃论》葛花解酲汤)

②治饮酒积热,毒伤脾胃,呕血吐血,发热烦渴,小便赤少:葛花一两,黄连一钱,滑石一两(水飞),粉草五钱。为细末,水合为丸,每服一钱,滚水下。(《滇南本草》葛花清热丸)

各家论述本经逢原》:"葛花,能解酒毒,葛花解酲汤用之,必兼人参。但无酒毒者不可服,服之损人天元,以大开肌肉,而发泄伤津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葛花

药材名称葛花

拼音Gě Huā

英文名Flower of Lobed Kudzuvine

别名葛条花。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苦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 [P.thunbergiana(Sieb.et Zucc.)Benth.;P.hirsuta(Thunb.)Scheneid.;P.pseudohirsuta Tang et Wang]2.Pueraria thomsonii Benth.

采收和储藏:立秋后当花未全放时采收,去枝叶,晒干。

原形态1.野葛 多年生落叶藤本,长达10m。全株被黄褐色粗毛。块根圆柱状,肥厚,外皮灰黄色,内部粉质,纤维性很强。茎基部粗壮,上部多分枝。三出复叶;顶生小叶柄较长;叶片菱状圆形,长5.5-19cm,宽4.5-18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有时浅裂,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两边不等,背面苍白色,有粉霜,两面均被白色伏生短柔毛;托叶盾状着生,卵状长椭圆形,小托叶针状。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冠蓝紫色或紫色;苞片狭线形,早落,小苞片卵形或披针形;萼钟状,长0.8-1cm,萼齿5,披针形,上面2齿合生,下面1齿较长;旗瓣近圆形或卵圆形,先端微凹,基部有两短耳,翼辩狭椭圆形,较旗瓣短,常一边的基部有耳,龙骨瓣较翼瓣稍长;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花柱弯曲。荚果线形,长6-9cm,宽7-10mm,密被黄褐色长硬毛。种子卵圆形,赤褐色,有光泽。花期4-8月,果期8-10月。

2.甘葛藤 藤本。根肥大。茎枝被黄褐色短毛或杂有长硬毛。三出复叶,具长柄;托叶披针状长椭圆形,有毛;小叶片菱状卵形至宽卵形,有时3裂,长9-21cm,宽8-18cm,先端短渐尖,基部图形。总状花序腋生;小苞片卵形;花萼钟状,长1.2-1.5cm,萼齿5,披针形,较萼筒长,被黄色长硬毛;花冠紫色,长1.3-1.8cm。荚果长椭圆形,扁平;长10-12cm,宽1-1。2cm,密被黄褐色长硬毛。种子肾形或圆形。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山坡、路边草丛中及较阴湿的地方。

2.栽培或野生于山野灌丛和疏林中。

资源分布:1.除新疆、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2.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l)野葛花花蕾呈扁长圆形。开放的花皱缩,花萼灰绿色至灰黄色,萼齿5,披针形,约与萼筒等长或稍长,上面2齿合生,长8-11 mm,下面裂片最长1片可长达15mm,其他2片长5-7mm,内外均有灰白色毛。花冠蓝色至蓝紫色,久置则呈灰黄色;旗瓣近圆形或长圆形,高6-15mm,宽6-12mm,先端中央缺刻,深0.5-1.0mm;翼瓣窄三角形,长6-12mm,宽2-5mm,基部附属体一例甚小或缺,弦侧附属体明显长大于宽,龙骨瓣长5-13mm,宽3-5mm,弦侧基部有三角形附属体。花药长0.6-0.9mm,宽0.3-0.5mm。无臭,味淡。

(2)粉葛花花蕾呈不规则的扁长圆形或三角形,花萼黄绿色至灰绿色,萼齿显着长于萼筒,内外均有灰白色毛,上面裂片先端2分裂(2齿合生),长12-16mm,下方3裂片最长的可达20mm。花冠紫色或灰紫色,久置后呈黄白色至深黄色,5片,旗瓣近圆形或长圆形,高6-20mm,宽6-16mm,先端楔形切入,深1.0-1.9mm,基部有2短圆耳状突起;翼瓣长椭圆状,长5-20mm,宽3-5mm,基部两侧附属体呈不对称的耳状突起;龙骨瓣长6-20mm,宽3-8mm,弦侧基部附属体不明显,稍呈突起。花药长l-1.5mm,宽0.2-1mm。雌蕊具毛。体轻,无臭,味淡。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1)野葛花粉末灰棕蓝色。①萼片上下表皮都着生非腺毛及腺毛,非腺毛单列,基部2个细胞小型,先端细胞细长,末端锐尖;腺毛多细胞头,内含浅黄色内含物;上表皮细胞内侧有含1个单棱晶的厚壁细胞。②旗瓣上表皮细胞壁方形,呈乳突状,外覆有厚(19-23μm)瘤状角质层;中央部的上表皮细胞高19-26μm,下表皮细胞高18-24μm,宽8-14μm,表面有厚9-11μm的角质层。③花粉粒,显微镜下P×E=(20.4-23.8)×(22.1-23.8)μm,扫描电镜下长球形,P×E=(20-23)×(23-25)μm,表面网眼较小,点状,孔状,网眼内颗粒状纹饰少。

(2)粉葛花粉末发棕蓝色。①旗瓣上面表皮细胞长方形,高34-49μm,宽10-18μm,细胞呈扁平突起,覆有4-6μm厚的角质层;中央部的下表皮细胞类方形,高19-26μm,宽9-14μm,表面有厚7-9μm的角质层,呈乳头状突起。②花粉粒淡黄色,单粒,3孔沟,显微镜下,P×E=(20.4-23.8)×(20.4-27.2)μm,扫描电镜下长球形,P×E=(21-23)×(13-25)μm,表面具网纹纹饰,网眼较大,多边形,网眼内具多数明显的颗粒状纹饰。

化学成分从野葛新鲜花中提得挥发油,其中性油中含1-辛烯-3-醉(1-octen-3-ol),丁香油酚(eugenol),芳樟醇(linalool),酸性油中得苯甲酸甲酯(methyl benzoate),丙酸甲酯(methylpropionate),异戊酸甲酯(methyl isovalerate),正己酸甲酯(methyl caproate)。另外得尼泊尔鸢尾黄酮(irisolidonce),染料木素(genistein),大豆素(daidzein),槲皮素(quercetin),葛花甙(kakkalide),鹰嘴豆芽素(biochanin)A,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芒柄花甙(ononin),降紫香甙(sissotrin),又从中提得三萜皂甙:槐花二醇(sophoradiol),槐花皂甙(kaikasaponin)Ⅲ。此外,还分得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β-sitosterol-3-O-β-D-glucose)。从中国购买葛花中分离得葛花异黄酮,即6,4'-二羟基-7-甲氧基异黄酮(kakkatin)。

炮制拣去柄及杂质,筛去土。

性味味甘;性凉

归经胃经

功能主治解酒醒脾;止血。主伤酒烦热口渴;头痛头晕;脘腹胀满;呕逆吐酸;不思饮食;吐血;肠风下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复方①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莲花青皮(去穰)三分,木香五分,橘皮(去白)、人参(去芦)、猪苓(去黑皮)、白茯苓各一钱五分,神曲(炒黄)、泽泻、干生姜白术各二钱,白豆蔻仁、葛花、砂仁各五钱。为极细末,秤和匀,每服三钱匕,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脾胃论》葛花解酲汤)②治饮酒积热,毒伤脾胃,呕血吐血,发热烦渴,小便赤少: 葛花一两,黄连一钱,滑石一两(水飞),粉草五钱。为细末,水合为丸,每服一钱,滚水下。(《滇南本草》葛花清热丸)

各家论述1.《本经逢原》:葛花,能解酒毒,葛花解酲汤用之,必兼人参。但无酒毒者不可服,服之损人天元,以大开肌肉,而发泄伤津也。

2.《别录》:消酒。

3.《滇南本草》:治头晕,憎寒,壮热,解酒醒脾,酒痢,饮食不思,胸膈饱胀,发呃,呕吐酸痰,酒毒伤胃,吐血,呕血,消热。

4.《纲目》:治肠风下血。

5.《医林纂要》:清肺。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剪夏罗

    《中药大辞典》:剪夏罗药材名称剪夏罗拼音Jiǎn Xià Luó别名剪红罗(《证治要诀》),剪春罗(《纲目》),碎剪罗(《花镜》),剪金花、雄黄花(《植物名实图考》),阔叶鲤鱼胆(

  • 墙草根

    《中药大辞典》:墙草根药材名称墙草根拼音Qiánɡ Cǎo Gēn别名白石薯、田薯(《福建中草药》),石薯、软骨石薯(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出处《福建中草药》来源为荨麻科植物墙草的根。全

  • 樟柳头

    《中药大辞典》:樟柳头药材名称樟柳头拼音Zhānɡ Liǔ Tóu别名白石笋(《岭南采药录》),广东商陆(《岭南草药志》)。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来源为姜科植物闭鞘姜的根茎。全年可采,但以秋季

  • 马心

    《中药大辞典》:马心药材名称马心拼音Mǎ Xīn出处《别录》来源马科动物马的心脏。功能主治《别录》:"主喜忘。"注意盂诜:"患痢人不得食。"复方治心昏多忘:马、

  • 木通七叶莲

    药材名称木通七叶莲别名假荔枝、鸭脚莲、土牛藤、七叶莲[广东、广西]来源为木通科野木瓜属植物鸭脚莲(尾叶野木瓜)Stauntonia hexaphylla (Thunb.) Decne. var. ur

  • 南蛇竻苗

    药材名称南蛇竻苗拼音Nán Shé Lè Miáo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气》来源为豆科植物南蛇竻的苗,夏、秋季采。性味《陆川本草》:"苦,寒。"

  • 梧桐白皮

    《中药大辞典》:梧桐白皮药材名称梧桐白皮拼音Wú Tónɡ Bái Pí别名梧桐皮(《履巉岩本草》)。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梧桐科植物梧桐的去掉栓皮的树皮。原形

  • 山杨柳

    《中药大辞典》:山杨柳药材名称山杨柳拼音Shān Yánɡ Liǔ别名黑杨柳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山杨柳的树皮。全年可采,切片晒干。原形态小乔木,高3米余。枝圆形,被有白色

  • 阴(句黾)

    药材名称阴(句黾)拼音Yīn ( Jù Miǎn )英文名eagle tortoise别名鹰嘴龟、大头龟、鹰龟出处出自《医林篡要》:阴GOU,山龟也,头扁大,难缩入腹,居山。补心清肾之功不如龟,以其陆

  • 罗伞树

    《全国中草药汇编》:罗伞树药材名称罗伞树别名高脚罗伞树、高脚罗伞来源紫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罗伞树Ardisia quinquegona Blume,以根、叶入药。性味苦、辛,平。功能主治清咽消肿,散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