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芒萁骨

芒萁骨

《中药大辞典》:芒萁骨

药材名称芒萁骨

拼音Mánɡ Qí Gǔ

别名草芒、山芒、山蕨、虱槟草、乌萁(《福建民间草药》),芒仔(《闽南民间草药》),穿路萁。路萁子柴、鸡毛蕨、筲萁子柴、反蕨叶、蜈蚣草、硬蕨萁狼萁草、蕨叶草(《湖南药物志》)。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里白科植物芒萁幼叶叶柄。全年可采。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状茎横走,细长,褐棕色,被棕色鳞片及根。叶远生,叶柄褐棕色,无毛;叶片重复假两歧分叉,在每一交叉处均有羽片(托叶)着生,在最后一分叉处有羽片两歧着生;羽片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20~30厘米,宽4~7厘米,先端渐尖,羽片深裂;裂片长线形,长3.5~5厘米,宽4~6毫米,先端渐尖,钝头,边缘干后稍反卷;叶下白色,与羽轴、裂片轴均被棕色鳞片;细脉2~3次叉分,每组3~4条。孢子囊群着生细脉中段,有孢子囊6~8个。

生境分部生于林下或山坡酸性土上。分布长江以南各地。

性味苦,平.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平。"

②《陆川本草》:"苦涩,微温。"

功能主治活血,止血,解热,利尿。治妇女崩带,尿道炎,外伤出血,烫伤。

①《福建民间草药》:"活瘀止血,利屎解热。"

②《陆川本草》:"止血,生肌,行气。治刀伤出血,伤口溃烂,疝气。"

③《湖南药物志》:"叶,捣烂敷蜈蚣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妇女血崩:芒萁幼芽或叶茎心(髓部),煅透研末,每次二至五钱和温酒服。(《闽南民间草药》)

②治妇女白带:芒萁茎心四至五钱,龙眼肉一至二两,冰糖一两。酌冲水炖服。

③治尿道炎、小便涩痛不利:芒萁的叶柄中间白心一两。水煎服。

④治汤火伤:芒萁茎心烧灰研末,用桐油调敷。(②方以下出《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外伤出血:芒萁幼芽捣烂敷。(《闽南民间草药》)

⑥治痔瘘:芒其叶柄烧存性,插入瘘管内,每天一次。(《湖南药物志》)

⑦治风疹瘙痒:鲜芒萁,煎水洗。(《福建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芒萁骨

药材名称芒萁骨

拼音Mánɡ Qí Gǔ

英文名Dichotomy Forked Fern

别名草芒、山芒、山蕨、虱槟草、乌萁、芒仔、穿路萁、路萁子柴、鸡毛蕨、筲萁子紫、反蕨叶、蜈蚣草、硬蕨萁狼萁草、蕨叶草、芒萁蕨萁、蓈萁、铁蓈萁、铁芒萁铁蕨鸡、硬脚萁、狼萁蕨

出处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里白科植物芒萁的幼叶、叶柄。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cranopteris pedata(Houtt.)Nakai[Polypodium pedatum Houtt.;Dicranopteris dichotoma(Thunb.)Bernh.]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状茎横走,细长,褐棕色,被棕色鳞片及根。叶远生,叶柄褐棕色,无毛;叶片重复假两歧分叉,在每一交叉处均有羽片(托叶)着生,在最后一分叉处有羽片两歧着生;羽片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20-30cm,宽4-7cm,先端渐尖,羽片深裂;裂片长线形,长3.5-5cm,宽4-6mm,先端渐尖,钝头,边缘干后稍反卷;叶下白色,与羽轴、裂片轴均被棕色鳞片;细脉2-3次叉分,每组3-4条。孢子囊群着生细脉中段,有孢子囊6-8个。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强酸性的红壤丘陵、荒坡林缘或马列尾松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和甘肃南部。

性状1.性状鉴别 叶卷缩,叶柄褐棕色,光滑,长24-56cm,叶轴一至二回或多回分叉,各回分叉的腋间有1个休眠芽,密被绒毛,并有1对叶状苞片;末回羽片展开后呈披针形,长16-23.5cm,宽4-5.5cm,篦齿状羽裂,裂片条状披针形,顶端常微凹,侧脉每组有小脉3-5条;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灰白色。气微,味淡。

2.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①叶上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无气孔;下表皮细胞壁平直,稍弯曲,气孔较多,不定式。②叶柄皮层细胞类圆形,壁薄。③梯纹管胞直径15-39μm。④单细胞非腺毛壁平滑,厚约5.2μm。⑤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5-8μm,层纹及脐点均不明显。⑥纤维成束,棕红或棕黄色,纹孔明显,直径约31μm,壁厚约10μm。⑦下皮细胞黄色,长方形或长多边形,壁厚5-8μm,纹孔明显。⑧内皮层细胞长方形,排列整齐。

化学成分全草含原儿茶酸(protocathechuic acid),莽草酸(shikimic acid),阿福豆甙(afzelin),槲皮甙(quercitrin),对-β-芸香糖氧基苏合香烯(p-β-rutinosyloxystyrene),1-(1-羟乙基)-4β-芸香糖氧基苯[1-(1-hydroxyethyl)-4β-rutnosyloxybenze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yl-glucoside),豆甾醇(stigmasterol),豆甾醇-葡萄糖甙(stigmasteryl-glucoside)

性味苦;涩;性凉

归经肝;膀胱经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清热利尿;解毒消肿。主妇女血崩;跌打损伤;热淋涩痛;白带;小儿腹泻;痔瘘;目赤肿痛;外伤出血;烫火伤;毒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敷;或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1.《福建民间草药》:活瘀止血,利尿解热。

2.《陆川本草》:止血,生肌,行气。治刀伤出血,伤口溃烂,疝气。

3.《湖南药物志》:叶,捣烂敷蜈蚣咬伤。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石灰

    《中药大辞典》:石灰药材名称石灰拼音Shí Huī别名垩灰(《本经》),希灰(《别录》),石垩(陶弘景),染灰、散灰、白灰、味灰(《石药尔雅》),锻石(《日华子本草》),石锻(《本草图经》)

  • 酸浆菜

    《中药大辞典》:酸浆菜药材名称酸浆菜拼音Suān Jiānɡ Cài别名山蓼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蓼科植物肾叶山蓼的全草。夏、秋间采收,晒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茎直立。叶

  • 枳椇子

    《中药大辞典》:枳椇子药材名称枳椇子拼音Zhǐ Jǔ Zǐ别名木蜜(陆玑《诗疏》),树蜜、木饧(崔豹《古今注》),白石木子(《荆楚岁时记》),蜜屈律(《太平广记》),鸡距子、癞汉指头(《苏沈良方》),

  • 橄榄核

    《中药大辞典》:橄榄核药材名称橄榄核拼音Gǎn Lǎn Hé出处《纲目》来源为橄榄科植物橄榄的果核。生境分部主产福建,此外,广东、广西亦产。性状果核呈梭形,两头钝尖,红棕色,上有6条棱线,质

  • 杠香藤

    《中药大辞典》:杠香藤药材名称杠香藤拼音Gànɡ Xiānɡ Ténɡ别名木贼枫藤(《浙扛天目山药植志》),万刺藤、犁头枫(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黄豆树(《中国高等植物

  • 云南铁角蕨

    药材名称云南铁角蕨拼音Yún Nán Tiě Jiǎo Jué别名小凤尾草来源蕨类铁角蕨科云南铁角蕨Asplenium yunnanense Fr.,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

  • 苦壶卢子

    《中药大辞典》:苦壶卢子药材名称苦壶卢子拼音Kǔ Hú Lú Zǐ出处《纲目》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葫芦的种子。秋后采取成熟果实,剖取种子,晒干。性味《纲目》:"苦,寒,有毒

  • 向日葵叶

    《中药大辞典》:向日葵叶药材名称向日葵叶拼音Xiànɡ Rì Kuí Yè出处《中国药植图鉴》来源为菊科植物向日葵的叶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向日葵子&

  • 三叶青

    药材名称三叶青拼音Sān Yè Qīnɡ别名金线吊葫芦、丝线吊金钟、三叶扁藤、石老鼠、小扁藤、石猴子、土经丸来源为葡萄科崖爬藤属植物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

  • 铁力木

    药材名称铁力木拼音Tiě Lì Mù别名石盐、铁棱、埋摸郎。出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载有铁力木,云:"《广西通志》: 铁力木,一名石盐,一名铁棱,纹理坚致,藤容出。案《峤南琐记》谓:木力仅可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