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岩枇杷

岩枇杷

药材名称岩枇杷

拼音Yán Pí Pá

别名莴苣、蛛毛苣苔、回生草、红毛旋蒴、苣苔、旋蒴苣苔、消毒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锈毛旋蒴苣苔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ea rufercens Franch.[Paratboea rufescens(Franch.)Buntt]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锈毛旋蒴苣苔,多年生草本,茎极短,长2-10cm。密被锈色毡毛。根状茎粗壮,木质化,长4.5-12cm。叶对生,密集于茎近顶端;叶柄长1.5-7cm;叶片长圆形或狭椭圆形,长3-12cm,宽2-5.5cm,先端钝,基部圆形,边缘密生小钝齿,两面均被柔毛和毡毛,侧脉5-6对,上面不明显。聚伞花序伞状,成对腋生,通常具 5-10花;花序梗长4-8.5cm,被锈色毡毛,果期逐渐脱落近至无毛;苞片2,卵形,被短毡毛;花梗细,长约6mm;花萼5深裂,裂片线形;花冠狭钟状,淡紫色,稀为紫红色,檐部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裂片近相等;雄蕊2,花丝上部膨大似囊状,具短柔毛,花药先端连着;子房狭长圆形,柱头头状。蒴果线形,长3.5-4.5cm,螺旋状卷曲。花期6月,果期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1600m石山岩石隙间。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贵州及云南。

性味味甘;微涩;性平

功能主治止咳;固脱;解毒。主咳嗽;子宫脱垂;痈疮红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浸酒服。外用:鲜草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通天连

    药材名称通天连别名乳汁藤、双飞蝴蝶来源萝藦科通天连Tylophora koi Merr.,以全株入药。生境分部广东、广西。功能主治解毒,消肿。主治感冒,跌打,毒蛇咬伤,疮疥。用法用量0.5~1钱,水煎

  • 油柑叶

    《中药大辞典》:油柑叶药材名称油柑叶拼音Yóu Gān Yè别名丝叶(《岭南采药录》),余甘子叶(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大戟科植物油柑的叶片,夏、秋

  • 竹荪

    药材名称竹荪拼音Zhú Sūn别名竹蓐、竹肉、竹菰、竹蕈出处1。本品以竹蓐之名始载于《食疗本草》,云:“慈竹林夏月逢雨,滴汁着地生蓐,似鹿角,白色,可食。”2.《酉阳杂俎》云:“江淮有竹肉,大如弹丸,

  • 枳椇木皮

    《中药大辞典》:枳椇木皮药材名称枳椇木皮拼音Zhǐ Jǔ Mù Pí出处《唐本草》来源为鼠李科植物枳椇的树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枳椇子"条。性味《纲目》:&qu

  • 白花蛇舌草

    《中国药典》:白花蛇舌草药材名称白花蛇舌草拼音Bái Huā Shé Shé Cǎo别名蛇舌草、蛇舌癀、蛇针草、蛇总管、二叶葎、白花十字草、尖刀草、甲猛草、龙舌草、蛇脷草

  • 鸭儿芹根

    《中药大辞典》:鸭儿芹根药材名称鸭儿芹根拼音Yā ér Qín Gēn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鸭儿芹的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鸭儿芹"条。性味《贵州

  • 雀梅藤根

    药材名称雀梅藤根拼音Què Méi Ténɡ Gēn出处《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来源为鼠李科植物雀梅藤的根。功能主治治鹤膝风。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外用:捣

  • 皂角菌

    药材名称皂角菌别名树舌、赤色老母菌、扁木灵芝、扁芝、扁蕈、白斑腐菌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皂角菌Ganoderma applanatum (Pers. ex Gray) Pat.,以子实体入

  • 红酸杆

    药材名称红酸杆拼音Hónɡ Suān Gǎn别名太阳草、石辣蓼、水绣球、石头花、石头菜、石莽草来源蓼科蓼属植物头花蓼Poygonum capitatum Buch.-Ham. ex. D.

  • 胡桃树皮

    《中药大辞典》:胡桃树皮药材名称胡桃树皮拼音Hú Táo Shù Pí出处《开宝本草》来源为胡桃科植物胡桃的树皮。化学成分含β-谷甾醇和白桦脂醇。又含没食子酚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