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因灸而灼伤局部所形成的疮。见《金匮要略》。《明堂灸经》曰:“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灸疮形成后,应保持清洁,勤换膏药,防止感染,一般经6~8周后灸疮自行愈合脱痂。
出《幼科发挥》。即百晬内嗽。详该条。
见《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即夜光丸第二方,见夜光丸条。
病证名。又名肥疮、燕口、口角疮。常因脾胃湿热上攻口唇,或先天遗毒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足太阴为脾之经,其气通于口;足阳明为胃之经,手阳明为大肠之经,此二经脉并侠于口,其腑脏虚,为风邪湿热所乘,
见《普济方》。为棕榈皮之别名,详该条。
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苍条鱼鳖之别名,详该条。
出《医说》引《锁碎录》。一指月经,二指经期。
见《医学入门》卷七。即化毒排脓内补十宣散,见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鸢尾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二。亦名内吹、胎前乳肿、内吹乳。怀孕六、七个月,因肝气不舒,气滞血瘀,经络不通,乳管阻塞,以致乳房胀硬疼痛,寒热并发。宜舒肝、理气、清热,用清肝解郁汤(《证治准绳》:人参、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