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证治要诀类方

证治要诀类方

方书名。4卷。明·戴元礼撰。撰年不详,约刊于1443年。本书取《证治要诀》中各门病症所引诸方,分为汤、饮、散、丸、丹、膏六类,简要地说明其主治、配伍及服用法等。1955年商务印书馆将此书与《证治要诀》合刊出版,题名《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猜你喜欢

  • 痰火耳鸣

    耳鸣的一种。《证治准绳·耳》:“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明医杂著》卷三:“大抵此症,多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恼怒而得,怒则气上,少阳之火客于耳也。”证见两耳蝉鸣,有时闭塞如聋,胸闷,痰多口苦,二

  • 粘糊菜

    见《救荒本草》。为豨莶之别名,详该条。

  • 散星草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鹅不食草之别名,详该条。

  • 鼻疽

    病名。出《证治准绳·杂病》。鼻疽生于鼻柱,属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疡医大全》卷十二:“初起鼻柱壅肿,两窍不通,焮痛。”多经过化脓而愈。治宜清热解毒,常以银花甘草汤加麦冬、花粉、赤芍、当归。如因

  • 三焦病

    六腑病候之一。三焦即上焦、中焦、下焦。其病有寒热虚实之分。《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诸病源候论·三焦病候》:“三焦气盛为有余,则胀气满

  • 痧筋

    指发痧时腿弯、肘弯上下怒张的静脉,呈深青、紫色或深红色。系痧症显现于体表的一种标志。《痧胀玉衡》:“痧筋有现有微现,有乍隐乍现,有伏而不现。痧筋之现者。毒入血分者多;乍隐乍现者,毒入气分者多;伏而不现

  • 足太阴之正

    出《灵枢·经别》。即足太阴经别。详该条。

  • 足少阴之别

    十五络脉之一。出《灵枢·经脉》。即足少阴络脉,见该条。

  • 乌麻子

    出《备急千金要方》。为黑脂麻之别名,详该条。

  • 四肢

    手和足的合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实四支(肢),浊阴归六府(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