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浙江中药手册》。为鱼鳖金星之别名,详该条。
见《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党参之处方名,详该条。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无患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陆川本草》。为蒲葵之别名,详该条。
出《灵枢·经脉》。即足少阴肾经。详该条。
见《广西中药志》。为枸骨叶之别名,详该条。
舌中央见灰色苔。多见于寒热夹杂的吐蛔症,伴有消渴、气上冲心,饥不欲食,食即吐蛔等证。宜安蛔止痛。亦有见于实热里证者(见《伤寒舌鉴》)。
形容小儿阳气初生,但尚未充长的生理特点。《温病条辨》:“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参见稚阳稚阴条。
病名。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出《素问·水热穴论》。指体内水湿停留,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疾患。《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
见《妇科易知》。即经来如黄泥水。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