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蛊胀

蛊胀

病名。①指有流行性,因蛊毒引起腹部胀大,四肢浮肿形体消瘦者。见《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医林绳墨·膨胀》:“至若蛊胀之症,所受山岚瘴气,或虫蛇蛊毒之物,遂使大腹作胀,肚见青红之纹。皆由山岚蛊毒之气,因感入腹,聚而不散,结为腹满之症。”参见蛊注条。②即鼓胀。《古今医鉴·胀满》:“经曰鼓胀,……其病胶固难治。又名蛊者,若蛊侵蚀,有虫之义。”③指单腹胀。《医钞类编·胀病门》:“单腹胀,四肢头面不肿胀,惟在腹,故名为单腹胀,其实脾胃病也。又以其血气结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蛊,故亦名蛊胀。”④指腹膨大而中实有物者。《类证治裁·肿胀》:“别有蛊胀,因气血郁痹,久则凝滞不行,腹形充大,中实有物,非虫即血,非如鼓胀之腹皮绷急,中空无物也。”参见胀病有关条。

猜你喜欢

  • 原地踏步

    练功方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两手叉腰或一手扶台(或椅),交替提腿作踏步运动。适用于治疗膝、踝部疾患。

  • 破阳伞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兔儿伞之别名,详该条。

  • 蠡草花

    出《本草图经》。为马蔺花之别名,详该条。

  • 海底捞明月

    小儿推拿方法名。见《脏腑图点穴法》。两手捏住患儿手腕,两大指按住屈侧面,两食指缓缓分拨手腕伸侧面的筋脉。有通十二经络的作用。

  • 血虚自汗

    自汗证之一。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因血虚而致自汗者,伴见心悸惊惕,形瘦烦倦等症。治宜补血敛营为主,用当归建中汤、四物汤加减。血虚有热者,用当归六黄汤。若大失血之后,汗多不止,气随血脱者,急宜

  • 取鼻痔秘法

    鼻息肉手术方法。《外科正宗》:“先用茴香草散(茴香草、高良姜晒干等分为末),连吹二次。次用细铜筋二根,筋头钻一小孔,用丝线穿孔内,二筋相离五分许,以二筋头直入鼻痔根上,将筋线绞紧,向下一拔,其痔自然拨

  • 地倾

    眼科病证。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按《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对眼之八廓定位,地廓位于肉轮,即胞睑。故胞睑向外翻倾又称地倾。即风牵睑出,详该条。

  • 王湜

    【介绍】:见刘昉条。

  • 万方类纂

    参见本草纲目万方类编条。

  • 陈良佐

    【介绍】:清代医家。字三锡。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与杨璿一起编撰有《伤寒辨摘要》(1784刊行)、《寒温条辨》(1784刊行)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