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为白花丹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即壁钱,详该条。
《类证治裁》卷一方。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熟地黄、当归、鹿茸。水煎服。治虚中,即猝中昏愦,属房劳精脱者。
出《新修本草》。为荩草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全称《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8卷(《医宗金鉴》卷18~25)。清·吴谦等纂注。吴氏等鉴于《金匮要略》的一些旧注本每多“随文附会,难以传信”,遂予订正,详加注释,并选集前人注本中能阐发仲景学说
治法之一。用甘淡渗湿药物使湿邪从小便排出的方法。临床用于泄泻清稀、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濡等偏湿证候,常用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等。
病名。《时病论》卷五:“七月大火西流,暑气渐减,而凉气渐生,其时炎尚存,一如盛夏,亦有较盛夏更热之年,人感其热而病者,为秋暑,即世俗所称秋老虎是也。斯时湿土主气,犹是暑湿交蒸,但见壮热烦渴,蒸蒸自汗,
【介绍】:唐代医生。撰有《箧中方》3卷。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生地黄一斤(打汁,入酒少许),熟附子一两半(去皮脐切片,入生地汁煮成膏,取附片焙干),山药三两(研末)。以膏捣丸,每服三十丸,空腹米饮送下。治阳虚吐血。
白苔而舌根黑苔的舌象,宜辨别寒热真假。《辨舌指南》:“若黑根无积腻,白苔薄滑,刮之即净,舌上多津,口不渴,或渴而不消水者,真寒假热也,宜十全辛温救补汤加减;若黑根粘腻粗涩,干厚刮之不净,燥苔无津,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