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感引动伏邪
详新感条。
详新感条。
出《小儿药证直诀》。即肺疳。见该条。
痧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斑痧,头眩眼花,恶心呕吐,身有紫斑,痧在血肉,急用刮放。迟则渐入于里,必生变症。”宜清凉至宝饮等方。参见痧条。
五疳之一。又名肥疳、食疳、奶疳。是疳疾中的最基本证候。由脾经蕴郁湿热所致。《古今医鉴》:“疳在脾,则面黄身热,腹胀肚大,好吃泥土,水谷不消,泄下酸臭,困睡,减食,消瘦。”有时吐泻,夹有蛔虫等。治以攻积
即红中黑斑舌。详该条。
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三。即酒刺、粉刺。详各该条。
朱砂的别名。《抱朴子内篇·金丹》:“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详朱砂条。
五不男之一。古时男子阴茎被割以至不能生育者,称之为犍。参见五不男条。
《说文解字》:“,……,一曰耳门也。”参见耳门条。
见《本草蒙筌》。即独活。详该条。
病名。见《疡科选粹》卷一。即生于胃俞、肾俞之疽。证治同发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