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肿满

小儿肿满

病证名。①水气流溢于皮肤而致的水肿。《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小儿肿满,由将养不调,肾脾二脏俱虚也。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脾主土候肌肉而克水,肾气不能传其水液,脾虚不能克制于水,故水气流溢于肌肤,故令肿满。”②水肿病而兼见脘腹胀满者。《幼幼集成》卷四:“夫肿满之证,悉由脾胃之虚也。脾土喜燥而恶湿,因中气虚弱,脾虚无火,故水湿得以乘之,而脾愈不运,则乳食凝而不化,停积于中,而肿满作焉。”治肿当分上下,凡肿自上而起者,多因于风,其治在肺,宜发散用参苏饮五皮饮;肿自下而起者,由于肾虚水泛,或因脾气受湿,宜渗利之,宜五苓散防己槟榔

猜你喜欢

  • 光风草

    见《本草纲目》。为苜蓿之别名,详该条。

  • 孙桂岩

    【介绍】:见孙志宏条。

  • 风热喉癣

    病名。《咽喉脉证通论》:“此症因劳心过度,血衰火盛所致。其状喉间红筋红瘭,或帝丁两旁微有疙瘩,一起即觉,非弱证喉癣可比,时作寒热,若食热毒之物而起,不作寒热,于此为别。”用凉血地黄汤(生地、黄芩、丹皮

  • 平补平泻

    ①指先泻后补的补泻方法。《神应经》:“……平补平泻,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邪气,后补真气。”②指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补泻方法。《针灸大成》:“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而平也。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但得内外

  • 时发时散翳

    病证名。见明·邓苑《一草亭目科全书》。即聚开障。详该条。

  • 病名。出《素问·长刺节论》。又名疝气、横痃、膀胱小肠气、贼风入腹、小肠气、膀胱气、奔豚气、蟠肠气、肾系阴肿等。历代论疝,包括多种病证,范围较广。《诸病源候论》有五疝记载,《素问》、《儒门事亲》、《疡医

  • 疔疮草

    见《浙江民间草药》。为苍耳之别名,详该条。

  • 风寒

    风和寒相结合的病邪。《素问·玉机真藏论》:“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紧等。治以祛风散寒为主。

  • 地胆头

    见《广州植物志》。为苦地胆之别名,详该条。

  • 屠道和

    【生卒】:十九世纪中叶【介绍】:清代医家。字燮臣。湖北孝感县人。纂辑有《医学六种》(1186年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