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黄帝虾蟆经条。
病证名。又名唇胗、唇疡。①《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可流黄水,或痒或痛。治宜清解脾胃郁热。内服泻黄散加减,外以黄柏、野蔷薇根等分为末,水调敷唇部,或熬汁浓缩成膏涂搽。②由伤
病名。见《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即蛭食。详该条。
出《日华子诸家本草》。为菝葜之别名,详该条。
六种郁证的总称。见《丹溪心法·六郁》。指气郁、湿郁、痰郁、热郁、血郁、食郁。《医学正传·郁证》:“夫所谓六郁者,气、湿、热、痰、血、食六者是也。”详各条。
见疡医证治准绳条。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中。即井疽之成漏者。见井疽条。
十二经筋之一。《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頄;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
见《中国药用海洋生物》。为龙须菜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出《备急千金翼方》卷十一。同眼暗,即目昏。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