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唇风

唇风

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又名唇瞤唇颤动,本病多因胃经湿热外感风邪,风热相搏而成。多发于下唇。初起红肿发痒,继则破裂流水,痛如火燎;如风盛过燥,则口唇干裂脱屑,状若无皮,日久口唇瞤动不止。治疗:初宜疏风清热,表里两解。内服防风通圣散,日久宜养血祛风,内服四物汤加蝉衣僵蚕全蝎。外搽黄连油或紫归油频搽、或冰硼散调水或油擦唇部。相当于剥脱性唇炎。又《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唇风多在下唇生,阳明胃经风火攻,初起发痒色红肿,久裂流水火燎痛。”治宜疏风清热,表里双解。服双解通圣散加减,外涂黄连膏

猜你喜欢

  • 人参清肺饮

    见《医学入门》卷七。即人参清肺汤,见该条。

  • 葵花根

    见《四川常见中草药》。即向日葵根,详该条。

  • 直针刺

    古刺法名。十二刺之一。《灵枢·官针》:“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指治疗寒邪痹症稽留于肌表的针刺方法。其法用挟持押手,将患处皮肤提起,然后将针沿皮刺入,针可直入无避,故名直针刺。近代所

  • 脊疳

    病证名。疳疾侵蚀于脊骨的证候。见《婴童百问》。古人认为疳疾日久,湿浊蕴热不解,疳虫内生,侵蚀脊骨所致。症见羸瘦异常,脊骨节节显露,以手扣骨,空如鼓鸣,并有发热烦渴,下利不止,十指生疮,喜咬指甲等。治宜

  • 黄花鱼灯草

    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黄堇之别名,详该条。

  • 经络歌诀

    书名。1卷。清·汪昂撰于1694年。本书系将《灵枢·经脉》十二经循行与主病部分编成的七言歌诀。书后附有奇经八脉歌诀,以便初学诵读。本书多与汪昂《汤头歌诀》合刊。

  • 白睛飞血

    眼科病证。见梁翰芬《眼科学讲义》。即目飞血,详该条。

  • 疰痖

    出《治疹全书》。即疹后失音。详该条。

  • 陈珣

    【介绍】:见陈元赟条。

  • 湿热呕吐

    病证名。指呕吐因肠胃素有积热,又外感湿热之邪所致者。《症因脉治》卷二:“湿热呕吐之症,内热烦躁,口臭身热,面目黄肿,满闷恶心,闻谷气即呕。”脉多数大。治宜清化湿热,用家秘清胃汤、栀连二陈汤、栀连平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