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又称背伛偻、大偻。指曲背俯身、脊椎突出。《诸病源候论·背偻候》:“肝主筋而藏血,血为阴,气为阳,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阳和同,则血气调适,共相荣养也,邪不能伤。若虚则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
泛指人体各种寄生虫病。古医籍记载的多指肠道寄生虫。
见《本草纲目》。为茅莓之别名,详该条。
又名臂膊。①指上肢(上膊)和前臂部(下膊)。②指上臂外侧。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蒲蒻之别名,详该条。
见《贵州草药》。为金边兔耳之别名,详该条。
①指音调。如宫、商、角、征、羽五音。②指闻诊方法之一,即听声音。包括病人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啼哭等方面的声音,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见《四诊抉微》)。
①经穴名。代号LI9。出《针灸甲乙经》。《圣济总录》称手上廉。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前臂背面,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距曲池穴3寸处。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深支;桡动脉肌支与头静脉。主治头痛,目眩,肠
出《摘元方》。为瓦松之别名,详该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清凉至宝散,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