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州植物志》。为蓬莪术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①2卷。清·唐黉辑。刊于1776年。系以《外科正宗》、《外科大成》、《疡医准绳》诸书辑录而成,为初学外科之门径书。②6卷。清徐真銈撰,刊于1843年。书中以摘录《内经》与历代疡科论述为主,间附个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肥目者,白睛上生点注,或如浮萍,或如榆夹,有如胡粉色者,有作青黑色者,似羹上脂,致令目暗,世呼为肥目。”
①见《嘉祐补注神农本草》。为罗勒之别名。②出《韵略》。为芫荽之别名。各详该条。
病名。指下痢粘冻脓血,赤白相杂。《素问》中称“注下赤白”、“泄注赤白”。《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赤白痢候,然其痢而赤白者,是热乘于血,血渗肠内则赤也,冷气入肠,搏肠间,津液凝滞则白也。冷热相交,故
证名。由鼻窍窒塞,呼吸不利,气息出入通气欠佳之鼻窍而发出之声音。《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即带下三十六疾中三痼。又名三固。古人认为属妇人三种顽固疾病。《千金要方》卷四:“何谓三痼?一曰羸瘦不生肌肤,二曰绝产乳,三曰经水闭塞。”
病名。指少阴病出现痉症者。《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夫六气皆足以致痉,不专在湿也;六经皆有痉证,亦不专在太阳一经也。……恶寒蜷卧,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俯而不能仰者,未尝非少阴痉也。”《张氏医通·诸
病证名,为肛管直肠甚至部分结肠移位下降外脱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患肛门脱出,多因利久肠虚冷,兼用躽气,故肛门脱出。”小儿血气未充,或因久泄久痢等,以致中气下陷,不能摄纳而致脱肛。治宜内服
形容满脸通红。太阳病未解,并传阳明时出现的病色。阳明之经循于面,阳气郁发于表,故面色红赤。治宜发汗解表。《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