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西植物名录》。为莲生桂子花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指由肾虚不能约制胞络,以致冲任不固,而成崩漏下血不止,兼见腰膝痠软,疲倦乏力等。宜补肾固冲。方用固冲汤加鹿角胶。
证名。多因素性急躁,孕后血聚养胎,阴血益虚,肝火犯胃。症见呕吐苦水,或食入即吐,眩晕口苦等。宜清肝和胃,降逆止呕,用加味温胆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芩、黄连、麦冬、芦根、姜、枣)。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于翰林医官院,系一般下级医官职务,官阶从八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虎口疔。见该条。
医案著作徐衡之、姚若琴合编。刊于1933年。本书选辑宋至清代46位医家医案,以人为纲,以证为目。案后多附前人评注,阐发医理,评其利弊,使读者易于掌握治案用意。但所附医家传略及某些治案,或有荒诞迷信之处
见谈金章《诚书痘疮》。即痘疮。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背正中线,当第四、五胸椎棘突之间。主治胸膈中气,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脏病,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等。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如豆腐渣堆铺舌面,颗粒大,松而厚,容易刮脱,表示内聚浊邪,由于胃中阳气有余,蒸发骨中浊腐之气上升而成,多属热证。
书名。又名《产育保庆集方》、《妇人产育保庆集》。1卷。原撰人不详,北宋李师圣获见此书。内容为产论21篇,有论无方。后经郭嵇中补入治疗方药,于1131年刊行。清初时原书已不存,今传本为《四库全书》本,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