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筋之一。《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
病名。见《灵枢·寿天刚柔》。又名行痹、筋痹。《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证治准绳·杂病》:“风痹者,游行上下,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而不收。”《
【生卒】:十七世纪中叶【介绍】:清代医家。字右陶。槜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人。因见当时痧胀等疾疫流行,而疗法不多,乃根据儿科诊治痧疹之理,采集前人有关经验,撰成《痧胀玉衡》一书(1675年刊行),论述
同痞。不通①指痞塞的证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所至,为积饮否隔。”《素问·五常政大论》:“备化之纪,……其病否。”“其病留满否塞。”《诸病源候论·瘘候》:“寒热邪气,客于经络,使血气否涩。”
见《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即蚕蜕,详该条。
病证名。指孕后心悸易惊,恐惧不安的病症。多因孕后心血不足,或阴虚火旺,或心阳不振等引起。症见心神不宁,心悸善惊,坐卧不安。若心血不足者,兼见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宜补血养心,方用归脾汤;阴虚火旺者,兼见
见清·赵楷《百草镜》。为合子草之别名,详该条。
外治法之一。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二。即用以除去各类痈疽、疮疡溃后之腐肉脓毒的方法。临证若病程长,溃疡面积大,腐肉多,则应手术切除,若面积小,可外用提脓去腐药,如五五丹直撒在溃疡面上,或掺于膏药、油膏上
【生卒】:1439~1476【介绍】:明代藏族医学家。别名有达磨梭米底等。生于前藏塔波·拉妥地方。为藏医南方学派的代表人物。专攻医学,著有《秘诀千万舍利》、《四部医典尸注·水晶彩函》、《四部医典问难·
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