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九道出血

九道出血

专指儿科的出血性病证。见《证治准绳·幼科》,又名九窍出血。即眼、鼻、耳、口及二阴出血。小儿九道出血,多因乳母喜吃辛辣之物,流于乳络,儿饮之后,停滞不散,郁蒸于内,或因护养过暖,积温成热,热极则涌泄;亦有气虚邪热乘袭,则血不得循流络脉,浮出诸经,也生失血之证。《张氏医通·诸血门》:“是证非中毒,即跌扑受伤。中毒者,用生羊血法;受伤者,观其人不发热,尚能饮食者,频灌童便。无故发生九窍出血者,肝肾疲极,五脏内崩也。”五脏内崩可见于急性白血病等。因热而出血者,宜清血止血,用十灰散***地黄汤;因虚而出血者,宜补气以摄血,用大剂独参汤加龙骨牡蛎之类,以防气随血脱

猜你喜欢

  • 人字草

    ①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丁癸草之别名。②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为鸡眼草之别名。③见《广西中药志》,为金线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 唇胗

    古病名。出《灵枢·经脉》。胗,“唇疡也”(《说文解字》)。详唇疮条。

  • 虚肿

    病证名。指水肿病属虚者。见《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多因平日身心操劳,或酒色过度,日积月累,病起于渐。《医宗必读·水肿胀满》以阴证多寒,寒证多虚。先肿于外而后胀于里者为虚;小便清白,大便溏泄者为虚;

  • 海白菜

    见《中药志》。为石莼之别名,详该条。

  • 喉中腥臭

    病名。即喉腥。详该条。

  • 寒积五更泄泻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泄泻论》。指受寒饮冷,寒积中焦所致的晨泄。其症每至五更则腹部绵绵作痛,继而作泄,粪色淡白,脉多迟。治宜温中散寒,用理中汤、通白四逆汤。寒实有积滞者,用煮黄丸下之。参见积寒泄泻条。

  • 妊娠眼昏

    病证名。指妊娠临月,忽然两目失明。由孕后阴虚,伏热在内,肝经热毒上攻于目所致。症状急骤,卒然视物不见,并头痛项肿,不能转颈等。宜清热熄风。急以天门冬饮子(天冬、知母、茺蔚子、五味子、防风、茯苓、川羌、

  • 流珠形

    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详十三指形条。

  • 着痹

    病证名。出《素问·痹论》。又名湿痹。详湿痹条。

  • 珊瑚痔

    病名。痔形如珊瑚之状者。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七。指患部有小肉突出,形如珊瑚的痔疮。相当于直肠息肉或肛周有多数赘皮外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