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救荒本草》。为豨莶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亦名经行声瘖,经来音哑。指每逢经行,声音嘶哑,甚至失音,经净后恢复正常的病证。多因肺肾阴虚,肝肾阴虚所致。若素体阴虚,经行之际,经水下泄,致肾水不能上承,肺失濡润,声门失畅,症见经引音哑、咽喉
病名。北方俗称热疮,以疱疹为主者为燎疱。详疮条。
《疫喉浅论》卷下方。葛根、枇杷叶(绢包)、大豆卷、茵陈、薄荷、蚕蜕、牛蒡子、茯苓皮、通草、滑石、连翘、马勃。地浆水煎服。治疫喉红肿白腐,微汗身热,痧隐心烦,脘痞溲少,上喘下利,苔色灰潮而黄,脉濡带数。
①见《江苏药材志》。为罗勒之别名。②出《唐瑶经验方》。为佩兰之别名。各详该条。③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辟汗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福建中草药》。为糯米藤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BL17。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八会穴之血会。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
①《灵枢经》篇名。行针,即运针。本文专论针刺反应,故名。主要论述针刺治病由于人的体质不同,血气阴阳有盛衰,所以针感也不一致。但针后产生不良反应或病情更趋严重者,是医者乱行针刺的过失。②针刺运针手法,目
病名。指冲脉脉气逆乱的疾患。《杂病源流犀烛·冲脉病源流》:“冲脉为病,气逆而里急。……一曰寒逆,阳不足也。脉来中央实坚,经至关、尺寸俱牢,直上直下。症见胸中寒,少腹痛,中满暴胀,疝瘕,遗溺,胁支满烦,
是针刺面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面部和经络联系密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灵枢·五色》明确指出,在颜面,“五藏六府肢节三部也,各有部分”,并具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