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小儿生下百日或半岁内,因胃热突然出现发黄。由阳明胃热,湿邪留滞,湿热郁蒸而发。症见身黄壮热,腹胀口渴,大便秘小便赤涩。治宜清利湿热,用茵陈蒿汤合五苓散。热重者可用黄连解毒
【介绍】:见殷浩条。
指伤寒病汗、吐、下、和、温、清等六种治法。
指皮肤枯槁不泽,毫毛脱落如拔掉的症象。《素问·五藏生成篇》:“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由肺气耗伤,皮毛失荣所致。
舌苔黄腻而厚。是体内湿热俱盛之象,法当清热利湿。
【介绍】:明代医家。字敬旦,别号斗岩。江苏句容人。长于针灸,著有《五诊集》,已佚。
间日疟的俗称。见《医略十三篇》卷九。详子母疟条。
五运六气,天干在上,以五岁为一周,地支在下,以七百二十气为一纪。《素问·天元纪大论》:“上下周纪,其有数乎?”
病名。多由杨梅疮毒未尽,漫延上冲于咽所致,参见杨梅喉癣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蓝花参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