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血痣

血痣

病名。指皮肤或粘膜局部毛细血管持续扩张而致的皮肤病。见《外科正宗》卷四。多为先天性或由肝经怒火郁结而成。好发于面、颈、躯干等处,亦可发生于粘膜。初起痣色鲜红或呈紫红,境界分明,渐大如豆,略高出皮面,表面光滑,压之不褪色,触破时则流鲜血,发生数目不定,进展缓慢,无自觉症状。治疗用冰蛳散枯去本痣,用珍珠散外敷,直至生皮而愈。如触破出血,可用花蕊石散敷之;出血甚者,内服凉血地黄汤。即血管痣。

猜你喜欢

  • 惊躁

    证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惊骇不安,躁动不宁之证。详惊、躁条。

  • 医痊郎

    元代医官职称。隶属于医学提举司,系太医官职中之一种,官阶从八品。

  • 前胡丸

    ①《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八方。前胡、赤茯苓、桃仁(麸炒)、陈皮、鳖甲(酥炙)、煨诃子各一两,木香、枳实(麸炒)、桂心、槟榔、半夏(汤浸七遍去滑,微炒)各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生姜、

  • 痰涎症

    痰证之一。因痰涎阻滞心膈所致。《万病回春·痰饮》:“痰涎症者,浑身胸背胁痛,不可忍也,牵掣钓痛,手足冷痹,是痰涎在心膈也。”参见痰证条。

  • 皮刺疗法

    即皮肤针疗法,因刺激仅及皮肤而名,见该条。

  • 辅骨

    辅助主干的骨骼。①指腓骨。《医宗金鉴》:“小腿骨……在后者名辅骨,其形细。”②指桡骨。《医宗金鉴》:“臂骨有正辅两骨,辅骨在上,短细偏外。”③指挟膝两侧之骨。包括股骨下端的内外上髁和胫骨上端的内外侧髁

  • 卢不远

    【介绍】:见卢复条。

  • 洞痢

    病名。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九。指小儿泄痢昼夜不止者。多由寒湿之邪,内迫肠道所致。

  • 葛乾孙

    【生卒】:1305~1353【介绍】:元代医学家。字可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世医出身,父亲葛应雷是当时名医。他年轻时,喜好武术方法治病,效果很好。著有《十药神书》、《医学启蒙》等书,对痨瘵(肺结核

  • 烂喉痧方

    见《金匮翼》卷五。即锡类散,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