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宝鉴》卷十三方。蚕砂四两,薄荷半两。为末,生油调搽患处,湿者干敷。治干湿癣。
结胸证之一。①指邪热瘀血互结胸膈者。《伤寒全生集·辨伤寒结胸》:“伤寒阳证,吐衄血不尽,蓄在上焦,胸腹胀满硬痛,身热,漱水不咽,喜忘如狂,大便黑,小便利,名血结胸,用***地黄汤。”亦可用抵当汤、桃核承
书名。又名《伤寒心镜别集》、《张子和心镜别集》。金·常德撰。全书只七篇短文,首论双解散用法,并讨论了伤寒的一些治法,传经以及亢则害、承乃制等问题,后人将其附刊于《河间六书》之后。
病证名。古代亦称黄瘅。主要表现为目黄、皮肤黄、小便黄。《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伤寒论》和《金
病名。见《喉科集学心镜》卷六。多由热积于中,火动痰生而起。症见结喉之处或颈项两边肿起,疼痛,窍闭不通,气息不利,声嘶不清,饮食难进。治宜清热、消肿、止痛。用普济消毒饮、粘子解毒汤等加减。
出徐润之《最新达生篇》。指怀孕六个月之后,孕妇睡时不要长时固定一侧,须左右转换,便于胎儿左舒右展,肢体活动。为妊娠摄养中的一项注意事项。
医家传记著作。10卷。明·李濂约纂于1513年。本书收辑春秋战国至明代68位医家传记。所据资料,系辑自史志、诸家文集。史志、文集不载之著名医家,则予补传。编辑严谨,所收医家,“皆方术醇正者”,而“绝无
即阳明经证。详阳明经病条。
古病名。又名肺脏中风。指风邪入中于肺经而致的症候。主症为口燥,胸满,气喘,身运不能自主,昏冒,肿胀等。《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诸病源候论·风
病名。见佚名《广勤轩遗稿》。系痘疮入眼之俗称,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