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膻中,见该条。
病名。《古今医鉴》卷五:“膈噎者,谓五膈、五噎也。”即噎膈。详该条。
见《海南植物志》。为猪笼草之别名,详该条。
①见《广西中草药》。为毛麝香之别名。②见《本草纲目》。为佩兰之别名。各详该条。
病名。见《喉科秘钥》。多由心火上炎致上腭生疔,疼痛甚剧,饮食吞咽有碍,身发寒热等。《喉科秘旨》卷上:“疼而微白蚂蝗疔,腭上生来韭菜形,内不肿兮发寒热,速宜针刺自然平。”治宜解毒泻火。用黄连解毒汤、三黄
【介绍】:见周之藩条。
血脉虚细。《灵枢·本藏》:“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
见《顾氏医镜》。指实邪结聚的病证,出现类似虚弱的假象。如腹中聚积,按之则痛,面色红,气粗,脉来有力的实证,严重时反见嘿嘿不欲语,肢体不欲动,或头目昏花,或泄泻不实等羸弱症状。参真实假虚条。
①指本经。《难经·四十九难》:“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②与奇经相对,即十二经脉。《针经指南·标幽赋》:“正经十二。”
手和足的合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实四支(肢),浊阴归六府(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