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
指具有剧烈流行性、传染性的一类疾病,多因时行疠气从口鼻传入所致。出《素问遗篇·刺法论》。《类证治裁》卷一:“疫为时行疠气,有大疫,有常疫。大疫沿门阖境,多发于兵荒之后,不数见。常疫则一隅数家,一家数人,症多相似。春、夏、秋三时皆有之,而夏秋为甚。其厉邪之来,皆从湿土郁蒸而发,触之成病,其后更相传染,必由口鼻吸受,流入募原。……疫为燥热毒疠,从无辛温发散之例,一切风燥辛热,皆不可犯。至于大疫,又宜斟酌司天岁气方向,不拘一辙也。”参见时疫、瘟疫、疫疠、时毒、大头瘟、绞肠瘟、疙瘩瘟、杨梅瘟等条。
指具有剧烈流行性、传染性的一类疾病,多因时行疠气从口鼻传入所致。出《素问遗篇·刺法论》。《类证治裁》卷一:“疫为时行疠气,有大疫,有常疫。大疫沿门阖境,多发于兵荒之后,不数见。常疫则一隅数家,一家数人,症多相似。春、夏、秋三时皆有之,而夏秋为甚。其厉邪之来,皆从湿土郁蒸而发,触之成病,其后更相传染,必由口鼻吸受,流入募原。……疫为燥热毒疠,从无辛温发散之例,一切风燥辛热,皆不可犯。至于大疫,又宜斟酌司天岁气方向,不拘一辙也。”参见时疫、瘟疫、疫疠、时毒、大头瘟、绞肠瘟、疙瘩瘟、杨梅瘟等条。
治法。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重,指病邪内结的里实证。减,减少、减轻。指用泻下或其他攻削的治法,使里实证得以减除。例如因实热燥结的便秘腹痛,用承气汤之类攻下;腹中瘀血结块,用破瘀消癥的方药攻削,使之
病名。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二。由心脾积热熏蒸,或妊娠胎火上冲所致者,症见舌上生疮,舌裂舌肿,或时流鲜血,口臭便秘,脉实有力。治宜清热泻火解毒。用黄连解毒汤、导赤散或甘露饮等加减。气虚,舌疮久治不愈者,
解剖名。见《审视瑶函》。又名上胞、上睥。与解剖学同名器官同。其上界为眉,下界为上睑之眼弦。参见眼睑条。
①运输或灌注。《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②音义同腧,穴位。《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见图注八十一难经定本条。
推拿穴位名。即天河。详该条。
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形瘦多热多郁,血少气虚,宜服芩连四物汤,合开郁二陈汤。”
六经厥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暴聋,颊肿,胁胻拘痛,名少阳厥。……考其厥因,多以不胜乘其所胜,气不得行,遂致于逆。”参见六经厥、厥证条。
正骨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适用于肩关节脱臼的整复。令患者正坐,一助手立于患者背后,双手从患者两腋下绕胸前抱紧不动;另一助手握健侧腕部固定不动;医者双手紧握患肢配合健侧助手用力相对牵引,如觉到滑动感
指自然界的正常气候。亦称正气。《灵枢·刺节真邪》:“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