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则。见宋·张子刚《鸡峰普济方》。脾肾二脏,一主先天,一主后天。脾是后天生化之源,是人身营养的根本,补益脾气能充分吸收水谷精微,精血得以旺盛,不但肾精得以充养,机体的各种功能也可以保持正常,抵抗病邪的
见诸病源候论条。
【介绍】:明代文人。字仪用。浙江嘉兴人。编有《药镜》4卷。
书名。清·沈尧封撰于1765年。作者认为《伤寒论》中所论伤寒,亦即《难经》所述伤寒的概念。据此分析六经病证,并辨太阳证传经、病解和误治,对于临症识病,分辨相似而相混的证候有一定的启发。末附脉法及《伤寒
指热极似寒的一种反常表现。病的本质属热,因邪气深伏于里,阳气被遏,不能外透,表现为四肢厥冷,脉象沉伏或服寒药不纳等假寒症状。但病人心胸烦热,腹部扪之灼热,身大寒而反不欲近衣等反映热盛本质的证候。《医宗
证名。指外邪犯胃、痰饮停滞、宿食不消及气逆火郁所致的呕吐。《景岳全书·实呕证治》:“凡实邪在胃而作呕者,必有所因,必有见证。若因寒滞者,必多疼痛;因食滞者,必多胀满;因气逆者,必痛胀连于胁肋;因火郁者
见《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即胞衣不下。详该条。
【介绍】:唐代著名医学家。其汉名难以查考。约生活于公元八世纪。藏王赤松德赞执政(754~797)时期,应聘入藏。据载,赤松德赞曾给予王室侍医职衔。后因赤松德赞患病,再次应邀入藏,并很快治愈赤松德赞的病
【介绍】:见卫汛条。
与温和灸相对而言,凡可使患者产生烧灼感觉的灸法,称之为烧灼灸,如化脓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