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长频条。
古刺法名。《灵枢·寿夭刚柔》:“刺有三变,……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黄帝内经太素》名三变刺。具体方法为“刺营者出血”,放除郁血;“刺卫者出气”,疏泄邪气;“刺寒痹者内热”,除针刺外
见存真图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类梧桐之别名,详该条。
见医便条。
指脾胃。《脾胃论》:“津液至中宫变化为血也。”脾胃属土而居中,故称之为中宫。
上、下唇交会处。因在口的两侧,故称。
又称下针法。指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子午流注针经·流注指微针赋》:“针入贵速,既入徐进。”说明不论何种进针法,在透皮入穴时都应快速,以减轻疼痛。针入以后,当根据补泻手法的需要再区分轻重快慢。临床常用的
出《千金翼方》卷十一。古人认为乳母热甚哺儿,令儿致病。因热伤肺胃,儿饮其乳,肺胃之气上逆,则面黄不食,甚或呕吐气急。
络脉中的血。《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