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千斤拔之别名。②见《泉州本草》。为草石蚕之别名。各详该条。
针刺、艾灸两种治疗方法的总称。简称针灸。针刺疗法是用特制的金属针具,刺激人体穴位,运用操作手法,藉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艾灸疗法是以艾绒搓成艾团或艾条,点燃后温灼穴位皮表,达到温通经脉、扶阳散寒的目的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糯米藤之别名,详该条。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生地黄一斤(打汁,入酒少许),熟附子一两半(去皮脐切片,入生地汁煮成膏,取附片焙干),山药三两(研末)。以膏捣丸,每服三十丸,空腹米饮送下。治阳虚吐血。
即捻子。详该条。
见诸病源候论条。
病名。《喉科心法》:“又名舌菌风,生于大舌中间,初起红肿如豆,渐大如菌,腐烂无皮,若成莲花形、鸡冠形,口流臭津,或患上血出不止者不治。由心火挟风,或思虑伤脾,燔灼之毒,留踞而成。”参见舌疳条。
病名。又称脾肾泄。指五更泄之因脾肾虚弱者。《丹溪心法·泄泻》:“但得日间上半夜无事,近五更,其泻复作,此病在肾。俗呼为脾肾泻。分水饮下二神丸及椒朴丸,或平胃散下小茴香丸。病久而重,其人虚甚,宜椒附汤。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七方。苦参二两,蔓荆子、赤茯苓、山药、白芷、荆芥、防风、白附子、川芎、生栀子、何首乌、白蒺藜、皂角、炮川乌、黄芪、赤芍药、独活、羌活各五钱,炮草乌一钱五分。为细末,麦面
治法之一。指疾病深重的,要集中药力,针对标病或本病进行治疗,以解决主要矛盾。《素问·标本病传论》:“甚者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