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岭南草药志》。为樟柳头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即厉痈。见该条。
解剖部位。见《证治准绳·杂病》。即鼻柱。详该条。
同气营两清。详该条。
即皮肤针疗法。因刺激轻微,适用于小儿,故名。见该条。
六涎之一。多由“脾气不运,复因肝气所乘,伏而不动,停水滞谷”(《史载之方》)而成。其症可因怒而诱发。症见心前溃乱不快,闷倒不省人事,四肢渐次发冷等。治宜温化痰涎。用青州白丸子。
【介绍】:宋代儿科医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父范防御以小儿医闻名。思贤继承家学,长于儿科。
①见《中药材手册》。为天南星之别名。②见《本草纲目拾遗》。即野芋。各详该条。
病名。又名砂石淋。即石淋。《中藏经·论淋沥小便不利》:“砂淋者,腹脐中隐痛,小便难,其痛不可忍,须臾从小便中下如砂石之类,有大者如皂子,或赤或白(一作黄),色泽不定。”详石淋条。
病证名。又名目夕昏。谓至傍晚则目视昏朦。乃“阴血亏损,阳气消耗,以致水火不济矣,所以至日将暮而昏也”(清·王子固《眼科百问》)。属雀目范围,参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