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修事指南条。
唐代太医署中的一种职称。其职责为学习并协助药园师种植药物,共8名。参见药园条。
胃分泌的液质,与胃阳相对而言。胃阴胃阳互相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纳食化谷功能。《临证指南医案·脾胃》:“知饥少纳,胃阴伤也。”温热病热盛肺胃,易致胃阴亏耗,出现烦渴,咽干,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
经穴名。代号BL6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阳蹻,属足太阳膀胱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蹻。位于足外踝下缘之中点凹陷中。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痛,足踝关节痛等。直刺0
即肾虚。详该条。
见《中药材手册》。为使君子之别名,详该条。
《症因脉治》卷二方。干姜、肉桂、杏仁、甘草。水煎服。治呕吐酸水,脉弦迟者。
指足阳明筋的支筋,网维于目下胞。《灵枢·经筋》:“阳明为目下网。”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免儿伞之别名,详该条。
见舒氏伤寒集注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