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左胁痛

左胁痛

证名。指左侧胁痛。多由气滞血瘀痰饮食积肝郁等所致。《医学入门》卷五:“左为怒火与死血,大怒气逆及谋虑不决,或外感风邪,皆令肝火动甚,胁痛难忍,古萸连丸当归龙荟丸,轻者小柴胡汤加黄连牡蛎枳壳瘀血必归肝经,夜痛或午后发者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乳没。”《古今医彻·胁痛》:“左者肝也,肝藏血,性浮,喜条达而上升,有以抑之,则不特木郁而火亦郁,故为痛。治之宜疏肝清火理血,左金兼桃仁、红花、钩藤青皮之属。”亦可由肝虚所致。《证治准绳·胁痛》:“左胁偏痛久,宿食不消,·并目,昏风泪出,见物不审,……宜补肝散。”《景岳全书·杂证谟》:“有谓肝位于左而藏血,肺位于右而藏气,故病在左者为血积,病在右者为气郁脾气亦系于右,故湿痰流注者亦在右。若执此说则左岂无气,右岂无血,食积痰饮岂必无涉于左乎?古无是说,此实后世之谬谈不足凭也。然则在气在血,何以辨之?但察其有形无形,可知之矣。盖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痛流行而无迹,忽倏聚而倏散。若食积痰饮皆属有形之证。第详察所因,自可辨识。”参胁痛、右胁痛条。

猜你喜欢

  • 杨清叟

    【介绍】:元外科学家。禾川(今江西吉安)人。编有《仙传外科集验方》,论述痈疽之阴阳、虚实甚详,并保存有不少民间验方。此书传至吴宁极、吴有章父子及李生生、赵宜真,由萧凤冈捐资得以刊行(1378)于世。

  • 风湿腹胀

    证名。指感受风湿,脾胃失调所致的腹胀。《症因脉治》卷三:“风湿腹胀之症,发热身重,不能转侧,一身尽痛,心腹胀满,外连头面,此风湿腹胀之症也。”治宜祛风化湿为主。胸前饱满重者,防风平胃散主之;身热恶风重

  • 小儿至宝锭

    即至宝锭,见该条。

  • 拇指的简称。

  • 五十九痏

    指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主要穴位。《灵枢·四时气》:“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见五十九刺及热病五十九俞条。

  • 跗骨伤

    病名。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跗骨即蹠骨,左右各五块。多因跌打,压轧所伤,通常蹠骨基底部骨折最多,体部次之。局部肿胀、疼痛,压之痛剧,可有骨声,活动受限。治宜手法整复,夹缚固定。用药详见骨折条。

  • 朱纯嘏(gǔ 古)

    【生卒】:十六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玉堂。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长于诊治痘疹,曾任太医院御医,编纂有《痘疹定论》一书(1713年刊行)。

  • 膈气

    即膈证。多因心情抑郁,寒热不调,食饮伤损等所致。《圣济总录》卷六十二:“人之胸膈,升降出入,无所滞碍,命曰平人。若寒温失节,忧恚不时,饮食乖宜,思虑不已,则阴阳拒隔,胸脘否塞,故名膈气。”一名鬲气。参

  • 陈廷采

    【介绍】:见陈嘉谟条。

  • 强肝汤(丸)二号

    经验方。见《新医药学杂志》1972.1。凡参15~30克,当归、白芍药、郁金、党参、车前子、白术、茯苓各9~15克,败酱草、金银花各12~30克,茵陈9~30克,龙胆草6~12克,栀子、甘草各6~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