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徐氏医书六种》卷七。即耳衄,详该条。
病证名。出《儒门事亲》。指小儿三、五岁或至十余岁,突然发生惊怖,目瞪喘急,涎如拽锯,不省人事,抽搐如潮发作。其症轻则为惊吊;重则为痫病。似即原发性癫痫。
《疡医大全》卷三十四方。樟脑、朱砂各一钱,蟾酥(酒化)、乳香(去油)、没药(去油)、雄黄、巴豆霜各二钱,轻粉五分,麝香三分(一方去巴豆霜、樟脑,加煅寒水石、枯矾、胆矾各一钱,蜗牛二十一个)。为末,用蟾
①推拿穴位名。又名阳筋。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腕部掌侧横纹,正对食指处。《小儿按摩经·六筋》:“青筋:乃纯阳属木,以应肝与胆,主温和,外通两目。”外热内寒者,掐之,以汗出为度。尚治目赤涩、多泪等。
儿科著作。2卷,补编1卷。清·吴宁澜撰。刊于1812年。上卷鞠养类,论述新生儿的一些护理营养事项,如拭口、洗儿、断脐、灸脐等;下卷及补编为胎疾类、杂症类及疮疡类,分别对婴幼儿各种病症的诊治作了简要介绍
病名。又名肛瘘、漏疮。多因肛门周围痈疽溃破久不愈而成;或由肛管直肠内壁的感染发展而来。症见肛周有疮口并与管道相通,常流脓水,疼痛或瘙痒,缠绵不愈。若患处肿硬痛,疮口凸起,脓液稠厚,病体尚壮者,属实症;
病证名。又名暑产。杨子建《十产论》:“热产者,言盛暑之月,产妇当温凉得宜。热甚,产母则头疼,面赤昏晕。若产室人众,热气蒸逼,亦致前患,名曰血晕。若夏月风凉阴雨,亦当谨避。”
小儿推拿方法名。《幼幼集成》卷三:“凡小儿虚脱大证,上气喘急,真气浮散,不得归元,诸药莫效,用吴茱萸五分、胡椒七粒、五倍子一钱,研极细末,酒和作饼,封肚脐,以带扎之,其气自顺。”
综合性医书。又名《医学正宗》。4卷。清·方肇权撰。刊于1746年。本书以脉诊与辨证为纲,卷1以辨脉为主;卷2~4分述内、儿、妇、外各科多种病症证治,每一病证分述病因、辨证、治法、方药及治案;卷末附常用
【介绍】:见裴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