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外阴白色病变

外阴白色病变

病名。亦名女阴白色病变。外阴营养不良症。指女阴皮肤脱色变白,上皮角化萎缩或增厚粗糙,外阴搔痒,或伴有裂痛。属阴痒阴痛阴疮等证范畴。多因肝肾阴虚肝经湿热所致。若因肝肾不足,精亏血少,血虚化燥生风。症见外阴皮肤变白、干燥发痒、或兼皲裂、涩痛,带下量少。病理检查多为萎缩型。治宜滋阴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何首乌补骨脂女贞子旱莲草仙灵脾坤草;外用熏洗方:苦参、白藓皮、蛇床子红花大黄、补骨脂、何首乌、坤草、仙灵脾。若因肝经湿热下注,湿热侵入阴部。症见外阴剧痒,甚则痒痛,兼有溃疡、带下量多色黄、口苦、纳呆,病理检查多为增生型。治宜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兼以活血化瘀。方用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加苦参、白癣皮。外用熏洗方:三棱莪术、苦参、白藓皮、蛇床子、何首乌、补骨脂、坤草、大黄、龙胆草黄柏茵陈。此二型均可用电热熏熥法外用治疗。方药同前。

猜你喜欢

  • 外感咳嗽

    病证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指感受外邪而致的咳嗽。《医宗必读·咳嗽》:“总其纲领,不过内伤外感而已。风寒暑湿伤其外,则先中于皮毛,皮毛为肺之合,肺邪不解,他经亦病,此自肺而后传于诸脏也。”《医门法

  • 药筒法

    即药罐法。见《外科正宗》。参见药罐法、水罐法条。

  • 甘中黄

    见《现代实用中药》。即人中黄,详该条。

  • 飞伤喉痹

    病名。多因阳明火毒上冲咽喉,或感受秽恶之气,或酒后怒火上乘所致。症见喉间卒然肿胀,顷刻转大,红肿疼痛。治宜泻热解毒,消肿止痛。用粘子解毒汤、泻心汤,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参见飞疡喉、急喉闭条。

  • 陈敬旦

    【介绍】:见陈景魁条。

  • 正伤寒

    病名。①指冬令感受寒邪而即发的疾患。《伤寒全生集》卷一:“夫伤寒者,自霜降后至春分前,天令严寒,水冰地冻而成杀厉之气,人触犯之,即时病者,为正伤寒。”《医学心悟》卷二:“霜降以后,天令严寒,感之而即病

  • 鹅聚

    病名。出《三因方》卷十六。俗称莺翁,悬痈之别名。详该条。

  • 注市

    ①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一切疰无新久,先仰卧,灸两乳边邪(斜)下三寸,第三肋间,随年壮,可至三百壮。又治诸气神良。一名注市。”近代《中国针灸学》称疰布。位于胸侧部,腋中线上,当第七肋间隙处。

  • 经来潮热不食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指经来胃气不开,潮热旬日不思饮食。多因气血素虚所致。宜以开胃为主,用保和丸、逍遥丸。继以大补气血佐以滋阴,用十全大补汤酌加山茱萸、山药、丹皮、麦门冬、五味子。

  • 阳盛则外热

    人体感受外邪之后,卫外的阳气盛于表层,与邪相争,引起发热症状。《素问·调经论》:“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