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甘子根
见《广东中草药》。为油柑根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东中草药》。为油柑根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即鳅疽。见该条。证治见指疗条。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大丁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吉林医药参考资料》(1):32,1971。为刺玫果根之别名,详该条。
附于耳孔附近的小毛。有防止异物进入外耳道的作用。
经外奇穴名。出《扁鹊心书》。正视时,位于瞳孔直上入发际处,主治头痛,目赤,视力减退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五脏病候之一。出《素问·藏气法时论》等篇。泛指肾脏发生的多种病证。肾病以虚证为多,所谓实证,也多属本虚标实。肾虚多由精气耗伤所致。临床表现有头晕耳鸣,精神不振,腿膝痿弱,腰痰遗精等。若肾阴虚,伴见颧红
指膝关节。《素问·骨空论》:“膝解为骸关。”
针刺补泻法之一。是以出针后开、闭针孔区分补泻的一种方法。《素问·刺志论》:“入(刺)实者,左手开针空(孔)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即出针后轻轻按揉,使针孔闭合,不令经气外泄者为补;反之,出针时边退
见邵氏医书三种条。
见《张氏医通》卷十。即产门不闭。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