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日华子诸家本草》。即柏子仁,详该条。
舌苔老黄而中有黑刺。乃脏腑热极之候。杂病为实热里结;外感为邪已传里、邪毒内陷已深。宜白虎汤、大承气汤,交替间服至苔刺退净。
痿证之一。见《医宗必读·痿》。又名皮痿、肺热痿,亦称肺痿。由于肺热叶焦,病及皮毛所致。症见皮毛枯萎,或咳呛气急等;若病邪留着不去,可使筋、脉、骨、肉失养,发生痿躄。《素问·痿论》:“肺主身之皮毛,……
【介绍】:元代医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善治水蛊症,常用干丝瓜、巴豆为丸。
古代医学分科之一。宋代未独立设科,元、明代医学分十三科,始独立设咽喉科。参见十三科条。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又名翻肛。即肛门红肿翻出。多因小儿积热太盛,下移大肠,流注肛门,或因大便困难,便时努力攻胀,致使肛门红肿翻出。治宜清热通便。用调胃承气汤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外
《洞天奥旨》卷六方。金银花、麦门冬各三钱,生甘草、紫菀、百部各五分,生地黄、百合各二钱,款冬花、贝母、白薇各三分。水煎服。治肺痿,咳嗽已久,肤黄肌瘦,毛悴色焦,膈上作痛,气息奄奄。
见《本草纲目》。为粉霜之别名,详该条。
【生卒】:九世纪初叶【介绍】:唐代民间医生。常骑马巡行村落中,为人用药治病。
夏季正常脉象,稍坚洪大,来盛去衰,如钩之状。《素问·阴阳别论》:“鼓一阳曰钩。”《素问·玉机真脏论》:“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