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专书。1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78年。本书论述奇经八脉,李氏考证历代有关文献,对十二正经以外的冲、任、督、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八条奇经的循行和主病等,分别进行了整理和说明,并提出了个人的
明代以前针灸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四个经验穴,即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针灸聚英·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说明头项、面口、肚腹、腰背部的病症,不论是虚实
经穴名。代号BL11。出《灵枢·刺节真邪》。别名背俞。属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手太阳之会。八会穴之骨会。位于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一、二胸神经
病名。又名沍耳。《证治准绳·疡医》:“耳疳生疮臭秽,乃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疳时出黑臭脓。”由胃经湿热与肝经火毒相兼而成,耳中流脓色黑而腐臭。治宜清火利湿。
见《汝南圃史》。为大一枝箭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董说条。
证名。出《素问·标本病传论篇》。指胁肋部撑持胀痛。参见胁肋胀痛条。
病名。生长在皮肤上的赘瘤。出《外科正宗》卷四。由于肝失血荣,以致筋气外发而生。本病初起如赤豆大,质硬,时久表面微呈枯槁,逐渐碎裂,蓬松如刺,形如花蕊。多发于手、足、头皮、胸乳等处。治疗:根蒂细小者,用
古代眼科手术方法。见《银海精微》。即金针开内障。详该条。
病证名。系指耳聋不聪之谓也。耳不别五声之和曰聋,生而聋曰聩。《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至聋聩”。治宜补益肾气、滋养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