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骨之一。解剖学同名骨。左右耳各一,在鼓室内腔上部,其形似砧,故名。
见《滇南本草》。为樗白皮之别名,详该条。
见《厘正按摩要术》。即胞络。详该条。
见《广州植物志》。为伤寒草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医家。生平不详。撰有《神秘名医录》2卷,已佚。
病名。见《外科活人定本》卷二。即瘰疬。详该条。
病证名。见《保婴易知录》。指眼皮外翻,如以舌舐唇之状。治以熟石膏、栀子仁、生甘草、防风(酒拌微炒)、豨莶草(酒蒸晒干),研末,煎汤口服或外用洗疮。
证名。泛指妊娠期之咽喉疼痛。认为是由于孕妇阴虚火旺,胎气上冲所致。治宜养阴清热,如知母、黄柏、元参、麦冬、薄荷、黄芩等煎服,更应详审脉症,辨证施治。
经脉名,《素问·刺腰痛论》:“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历代解释有二:①马莳认为衡络是指“太阳之外络,自腰中横入髀外后廉,而下合于腘中”的足太阳膀胱经支
指酉时。《灵枢·营卫生会》:“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参十二时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