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黄药
见《红河中草药》。为大黄药之别名,详该条。
见《红河中草药》。为大黄药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明代人。字九如。鸳湖(今浙江嘉兴附近)人。生平事迹不详。著有《药品化义》一书,后由李延昰(期叔)加以补订。
推拿穴位。出《小儿推拿广意》。位于肩前方。《厘正按摩要术·立法·按法》:“琵琶在肩井下,以大指按之,能益精神。”
见《湖南药物志》。为向天盏之别名,详该条。
亦称阳明经证。《伤寒辨证·六经证治》:“传至阳明,则目痛、鼻干、不眠,宜升麻葛根汤。此证有在经在府之别。如目痛,鼻干,微恶寒,身热,脉浮洪,病在经也。”阳明经病又有在标在本说。在标宜辛凉解肌,在本宜清
【介绍】:西汉时医家。为齐王侍医,讲究服食之道,后因服食致死。
听小儿声以辨脏腑病虚实的方法。见《幼科全书》。声悲是肝病,声笑是心病,声呼是肺病,声沉是肾病,声清是胆病,声短是小肠病,声速是胃病,声长是大肠病,声微是膀胱病。声悲慢是肝脾相克病;声速微细是胃与膀胱相
正骨法。出《陈氏秘传》。适用于肩关节脱臼的整复。以左肩关节脱臼为例:令患者仰卧,医者坐患者左膝之侧,曲其左足,踏着患者左腋下,用带缚患腕上部,系于医者腰间,然后医者扶平患者之肘,起身向后仰,徐徐拔伸患
书名。4卷。清·祁坤撰于1665年。卷1为总论部,历述痈疽等病的诊治要点、各种治法及常用方剂;卷2~3为分治部,按照头面、颈项、背、腰、胸腹等身体部位分列各种外科疾病的证治、验案;卷4为不分部位的大毒
《灵枢经》篇名。胀病有五脏胀和六腑胀。此外尚有脉胀、肤胀之分。本篇讨论了这些胀病的发生机制、证候特征,诊断和治法,故名。
出《素问·气穴论》。即哑门穴。属督脉。位于后正中线,发际上5分处,当第一、二颈椎棘突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