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字母字符 Sogdian
U+10F30 - U+10F6F- 𐼰U+10F30
 - 𐼱U+10F31
 - 𐼲U+10F32
 - 𐼳U+10F33
 - 𐼴U+10F34
 - 𐼵U+10F35
 - 𐼶U+10F36
 - 𐼷U+10F37
 - 𐼸U+10F38
 - 𐼹U+10F39
 - 𐼺U+10F3A
 - 𐼻U+10F3B
 - 𐼼U+10F3C
 - 𐼽U+10F3D
 - 𐼾U+10F3E
 - 𐼿U+10F3F
 - 𐽀U+10F40
 - 𐽁U+10F41
 - 𐽂U+10F42
 - 𐽃U+10F43
 - 𐽄U+10F44
 - 𐽅U+10F45
 - 𐽆U+10F46
 - 𐽇U+10F47
 - 𐽈U+10F48
 - 𐽉U+10F49
 - 𐽊U+10F4A
 - 𐽋U+10F4B
 - 𐽌U+10F4C
 - 𐽍U+10F4D
 - 𐽎U+10F4E
 - 𐽏U+10F4F
 - 𐽐U+10F50
 - 𐽑U+10F51
 - 𐽒U+10F52
 - 𐽓U+10F53
 - 𐽔U+10F54
 - 𐽕U+10F55
 - 𐽖U+10F56
 - 𐽗U+10F57
 - 𐽘U+10F58
 - 𐽙U+10F59
 
粟特字母包含用于编写从公元7世纪到14世纪的粟特语的字符。
粟特语是东伊朗语支的一种语言,曾通行于中亚粟特地区,即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粟特语和巴克特里亚语、塞语、中古波斯语、安息语一样被视为中古伊朗语中最重要的语言。粟特语有大量存世文献。粟特语一般被分类在伊朗语支东伊朗亚语支下,但这种分类反映的是语言联盟关系而非语言亲缘关系。目前并无明显证据证明粟特语的早期形式(上古粟特语)的存在,然而古波斯语铭文中提及了粟特地区,表明在此地区直到阿契美尼德王朝时代仍然存在另一种不同的、可以辨析的粟特语。与于阗语类似,粟特语较之中古波斯语语法和词法更为保守。 现代东伊朗亚语支的雅格诺比语是粟特语在粟特之南Ustrashana地区方言的后裔。
在唐代,粟特语是丝绸之路上广袤中亚地区的通用语,并从丝绸之路沿线语言引入了大量借词(例如tym(“旅店”),借自中古汉语 /tem/店),从而积累了丰富的词汇。粟特语因其经济和政治重要性,在八世纪早期伊斯兰征服粟特之后数个世纪得以继续使用。八世纪通行于Ustrashana( 首都为Bunjikat,在今天塔吉克斯坦伊斯塔拉夫尚附近)的一种粟特语方言演变为现代的雅格诺比语,由雅格诺比人使用至今。除一件未发表的婆罗米文粟特语文书外,曾用来书写粟特语的文字共有三种,即 摩尼文 、叙利亚文和粟特文。这三种文字都衍生自阿拉米文。摩尼文用来书写摩尼教粟特语文献,出自吐鲁番,现藏柏林。叙利亚文用来书写景教粟特语文献,全部出自bulayiq,内容包括圣经、赞美诗,现藏于柏林。区分元音。粟特文粟特语文献数量最大,既包括宗教文献也包括世俗文献,其中于敦煌发现的佛教文献占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