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诗词古文>孟宾于生平

孟宾于生平介绍

孟宾于,字国仪,号玉峰叟(《江南野录》卷八),连州(今属广东)人。后晋天福九年(九四四)进士(王禹称《孟水部诗集序》)。曾受孟氏辟,为零陵从事。南唐时,授丰城簿,迁淦阳令。宋太宗太平兴国中,归老连上(《诗话总龟》前集卷五引《雅言系述》)。年八十三卒。有《金鳖集》,已佚。《南唐书》卷二三有传。>>查看孟宾于的诗词古文

轶事典故

续句成诗表心志
  少年孟宾于在父亲的诗后续上“众星不如孤月明,牛羊满山畏独虎”,显现了他的才华。
  在时局动荡的五代十国,要想出人头地,除了战场上能横刀立马耀功绩,便是读书进仕取功名。
  当时的连州,在唐代“诗豪”刘禹锡的重文兴教开化下,读书风气长盛。孟宾于生于连州保安镇万全村的一个穷苦农民之家,但他从小有大志,在帮忙家里农活的间隙,好读书,幼年时在保安静福山“天衢书院”勤奋学习。生性聪明的他在少年时就能吟诗作文。
  孟宾于是家中独子———这在古代的农村社会,意味着劳动力相当薄弱。其父因此认为今后的生计肯定艰难,一天他心生感概,就在家中墙壁上题了两句诗:“他家养儿三四五,我家养儿独且苦。”
  傍晚,孟宾于放牛回家后,看到壁上的诗句,知道是父亲写的,为驱除父亲的忧愁,便搬来凳子,站上去提笔在诗后续上两句:“众星不如孤月明,牛羊满山畏独虎。”
  其父回来看见了续句,觉得儿子不但有志气、有见地,而且有诗才,对孟宾于的远大志向大加赞赏,坚定了供他读书进仕的决心。

作诗百首传美名
  《唐才子传》载:孟宾于的《金鳌集》“驰诣洛阳,致诸朝达,声誉蔼然,留寓久之”。
  天赋极高的孟宾于,少年时就能吟诗作文,元朝辛文房编著的《唐才子传》记载:垂髫时,书所作百篇,名《金鳌集》。
  孟宾于学成之后,只身离开家乡,北上洛阳应科举试。但是因为来自岭南,在京师举目无亲,没有靠山和裙带关系,所以孟宾于一连考了五次都不中。
  科场的失败,让孟宾于只能游迹于湘湖之间,一面寄情山水,一面把新旧诗作编集成《金鳌集》一、二卷。因为游历深入民间,他的诗歌充满了现实批判主义。如他的《公子行》:“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表达了他对贵家公子在春游中,任意纵马踏坏麦苗恶劣行径的气愤。
  孟宾于后来把诗集送给了来按察湘湖一带的工部侍郎李若虚。李若虚也是诗人,他对孟宾于的诗作大加赞赏,回到洛阳后将孟宾于的诗遍传洛阳,还挑拣了孟宾于诗集中的精品献给朝廷。一时间孟宾于之名传遍京师朝野。
  《唐才子传》载:若虚采猎佳句,记之尺书,使宾于驰诣洛阳,致诸朝达,声誉蔼然,留寓久之。晋天福九年,礼部侍郎符蒙知贡,宾于帘下投诗云:“那堪雨后更闻蝉,溪隔重湖路七千。忆得故园杨柳岸,全家送上渡头船。”蒙得诗,以为相见之晚。
  诗名远扬,再加上官员认可,晋天福九年(公元944年),孟宾于参加第六次科举考试,终于被取为“第十三名进士”。

迩来诗价满江南
  南唐后主李煜看到诗句,赦免了孟宾于,还将他擢升为水部员外郎。
  因为时局动荡,孟宾于高中进士之时,朝廷已是四分五裂,他的仕途变得渺茫无期。心灰意冷的孟宾于只好离开洛阳,南归家乡岭南,行至途中被楚王马希范留为从事。
  后来楚国被南唐兼并,孟宾于因此被南唐朝廷任命为涂阳县令。作为才华横溢的诗人,孟宾于在官场上却并不怎么聪明,竟糊里糊涂地受牵连被判了死罪,按南唐的法律要被斩首,幸好他的好友李昉的一首诗,才使孟宾于免成刀下之鬼。
  李昉是宋代著名学者,主编了《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和《太平广记》三部巨著。他与孟宾于原是同榜进士,两人十分要好。当时李昉在宋朝为官,深得宋太祖赵匡胤的重用,官至中书舍人。
  得知孟宾于获罪后,李昉就写了一首诗寄给孟宾于。诗曰:“幼携书剑别湘潭,金榜标名第十三。昔日声名喧洛下,迩来诗价满江南。长为邑令情终屈,纵处曹郎志未甘。莫学冯唐便休去,明君晚事未为惭。”
  当时南唐的皇帝李煜是个大诗人,看到了李昉给孟宾于的诗后,深为李昉与孟宾于的友情感动,对孟宾于的才华也大为欣赏,因此赦免了孟宾于,还将他擢升为水部员外郎。

巧出谜语服众僚
  孟宾于把小麦放在木板上,大家猜不出。他说,这是和睦,上和(禾)下(木)睦。
  孟宾于在朝廷任职时的轶事,至今仍有不少在当地民间流传。
  孟宾于做过水部郎官和朝廷主考,因出身贫寒,同事众僚中有人怀疑其才学看不起他。孟宾于虽不作计较,但为了树立威信,巧出谜语。他找来一块木板和几串小麦,把小麦放在木板上,叫众僚猜是什么意思。大家苦想多时,均摇头猜不出。孟宾于最后说出了谜底:“这是和睦,上和(禾)下(木)睦。”大家恍然大悟,都认为这个谜语出得有水平,寓意深刻———不用孟宾于解释,大家已经明白他的用意,从此再没有人看不起孟宾于。
  在朝廷期间,连州来了一封急信,写着“种田大山万里贼。”朝廷因此认为局势严重,皇帝因此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孟宾于是连州人,故被委派到连州平息贼乱。回到家乡,孟宾于通过广泛调查、取证,其实信中所谓的“种田大山万里贼”,是种田、大山和万里3个村庄出现了盗贼———原来当时连州大旱,粮食失收,一些人为此走上偷盗之路。
  了解实情后,孟宾于在连州开仓济民,大受民众拥护;同时采取怀柔政策,敦促盗贼下山投降。盗贼首领感于孟宾于的惠民行为,因而下山投降,贼乱由此平息了。回到朝廷,孟宾于向皇帝如实秉告,鉴于他的办事能力,孟宾于得到了朝廷重赏。

辞官隐居玉笥山
  自号“群玉峰叟”的孟宾于常与文朋诗友唱和自娱,后归老连州,年逾八十而卒。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频发,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九月,赵匡胤以李煜拒命来朝为辞,发兵10余万,三路并进攻占南唐。次年十一月城破,后主奉表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此时正是孟宾于升为水部员外郎不久,面对这种动乱的政局,他心生厌倦辞官而去。孟宾当年曾在江西丰城任县令,便选择了附近的有仙山福地之称的玉笥山隐居下来,并自号为“群玉峰叟”。
  江西玉笥山原名群玉山,相传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南巡时,天降玉笥于山上的太白峰,于是才将群玉山改名为玉笥山。玉笥山还是道家七十二福地的第八福地,称为郁林福地。
  在玉笥山隐居时,孟宾于遍游32座山峰,览阅七泉二井,寄情山水之间,常与文朋诗友唱和自娱,好不逍遥。
  孟宾于晚年虽然隐居玉笥,但对家乡连州却怀念至深,曾有《怀连上旧居》诗云:闲思连上景难齐,树绕仙乡路绕溪。明月夜舟渔父唱,春风平野鹧鸪啼。城边寄信归云外,花下倾杯到日西。更忆海阳垂钓侣,昔年相遇草萋萋。
  孟宾于隐居后不久,就回到了连州,年逾八十而卒。

猜你喜欢

  • 吴均

    吴均(469年—520年) ,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吴均既是历史学家,著《齐春秋》三十卷、注《后汉书》九十卷等;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有《吴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

  • 叶梦得

    叶梦得(1077~1148)宋代词人。字少蕴。苏州吴县人。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叶梦得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

  • 路振

    路振(957~1014),字子发,湖南湘潭人。北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科孙何榜进士第三人。著有《祭战马文》,讽刺咸平三年(1000)对辽作战中的不力将领;《伐棘篇》为七言古诗,表达了他抵抗外族入侵的坚定立场,有杜甫遗风;《乘轺录》写出使辽国经过,今不传;《九国志》五十一卷,今存十二卷。

  • 丘士元

    (约公元一三三一年前后在世)名、里、生卒年均不详,约元文宗至顺中前后在世。事迹亦无考。工曲,今存乐府群玉中。

  • 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 范姝

    范姝,清女诗人。字洛仙,如皋人,范洛仙父母早亡,幼年失怙,在祖父、叔父关怀下成长。她天资慧敏,九岁时就因《咏新月》一诗名传乡里。祖父范盟鸥十分宝贝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孙女,把她婚配给名门之后李延公。诸生李延公,熟读诗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婚后,琴瑟和谐,闺门酬唱,你赠我答,极笔墨之乐。耳鬓斯磨,唱和自多,但从不给别人看,所以很少有人知道这对青年夫妻能诗能画。天有不测风云,家庭遭难,丈夫亡故。从此,洛仙扫尽铅华,除却彩衫,散发长斋,青灯黄卷,风雨不辍。有《贯月舫集》问世。

  • 张若渟

    张若渟(tíng),张廷玉七子。生于1728年,由贡生纳资为郎,乾隆十四年(1749年)捐刑部湖广司主事,授刑部主事,入值军机处。以郎中出为云南知府,升四川建昌道,入为太仆寺少卿,历通政使,内阁学士,补工部侍郎。1800年晋兵部尚书,改刑部尚书;卒于1802年;赠太子太保,谥“勤恪”。

  • 杨绍基

    杨绍基,字履亭。回族,益都人(山东省青州市)。清.嘉庆三年举人。曾任浙江永康县县令、河南南召县县令等职。明朝进士嘉靖南阳知府杨应奎族人。南召瘠邑,绍基以慈爱安静为治,百姓乐之;在灾荒年月,用自己的俸钱赈济灾民,积极救灾;捕捉巨盗,远近称快。咸丰八年卒,享年八十五岁。著有《履亭文稿》二卷,并补编段赤亭的《益都先正诗丛钞》等。

  • 周漪

    周漪,字静澜,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以翰林任台湾道,著《台阳百咏》,今佚。

  • 邓廷桢

    邓廷桢(1776-1846),字维周,又字嶰筠,晚号妙吉祥室老人、刚木老人。汉族,江苏江宁(今南京)人。祖籍苏州洞庭西山明月湾。清代官吏,民族英雄。嘉庆六年进士,工书法、擅诗文、授编修,官至云贵、闽浙、两江总督,与林则徐协力查禁***,击退英舰挑衅。后调闽浙,坐在粤办理不善事戍伊犁。释还,迁至陕西巡抚。有《石砚斋诗抄》等多部著作传世。江苏南京市有“邓廷桢墓”可供瞻仰、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