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诗词古文>吕端生平

吕端生平介绍

吕端(935年—1000年5月9日),字易直,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北宋名臣,后晋兵部侍郎吕琦之子、尚书左丞吕馀庆之弟。吕端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好学上进。最初以其父的官位荫补千牛备身。后周时为著作佐郎、直史馆。至道元年(995年)拜相,出任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升门下侍郎、兵部尚书。为政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太宗称其“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太宗驾崩后,吕端力挫阴谋,扶立太子真宗即位,以功加右仆射。咸平二年(999年)以太子太保致仕。咸平三年(1000年),吕端去世,年六十六。追赠司空,谥号“正惠”。《全宋诗》录其诗二首。>>查看吕端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洊历州郡

  吕端的父亲吕琦曾任后晋的兵部侍郎,吕端少年时聪敏好学,最初以其父的官位荫补千牛备身。历任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直弘文馆,又转任著作佐郎、直史馆。

  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建立北宋,吕端调任太常丞、知浚仪县,同判定州。

  开宝八年(975年)七月,西上阁门使郝崇信出使契丹,朝廷授吕端为太常少卿,担任副使。

  同年,吕端出知洪州,还未就职,改任司门员外郎、知成都府,并获赐金紫衣。吕端为政清廉俭约,远方之人得以安宁。

  屡遭摈斥

  齐王(后封秦王)赵廷美任开封尹时,吕端被征召为考功员外郎,充任开封府判官。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北汉,赵廷美将受命留守开封,吕端对赵廷美说:“主上栉风沐雨,以征伐不义来表明天意,大王您处于近亲且有贤名之位,应当首先跟随护卫。现在由您主持留务事务,这不是您应该做的。”赵廷美于是向赵光义恳请随行。不久后,吕端因受王府亲近官属向管理人员说情违法买卖竹木的案子中牵连,被贬为商州司户参军。后调任汝州司户参军,又复任太常丞、判太常寺事务。

  其后出知蔡州,因政绩良好,被官民上奏请求借留一任。后改授祠部员外郎、知开封县,调任考功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曾出使高丽。又调任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礼院,再转任大理少卿,不久后拜右谏议大夫。

  许王赵元僖任开封尹时,吕端又任其判官。赵元僖去世后,有人告发他被爱妾张氏迷惑,使其多做不法之事。吕端因辅助有失,被贬为卫尉少卿。不久后,被恢复旧职,又任枢密直学士。一个月后,出任参知政事,成为副相。

  荣登相位

  吕端历任朝内外官职,虽然并没有重大建树,但他沉稳、镇静、有器量、识大体的吏治才干,已日渐为人所知。宰相赵普就曾称赞吕端说:“我见吕公奏事,得到皇上的嘉许,看不见他显出得意;受到别人的挫抑也看不见他显出沮丧或恐惧。他喜怒不形于言色。真是做宰相的人才啊!”后来,左谏议大夫寇准也升为参知政事。吕端请求让自己位居寇准之下,太宗马上授吕端为左谏议大夫,位在寇准之上。太宗宠待吕端,常常单独在偏殿召见吕端,讨论许久。之后,吕端升任户部侍郎、平章事。

  吕端仪表俊秀,处事宽厚忠恕,善交朋友,讲义气,轻钱财,好布施。 处事理政才华出众,逐渐为宋太宗所喜爱和重用。早在吕蒙正为相之时,太宗就有重用吕端的想法。在太宗与别人商量,打算任用吕端为相对,有人反对重用吕端,其理由是吕端这个人“糊涂”。太宗根据自己多年体察,立即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其实这个时候已坚定了任用吕端为相的决心。当时,太宗还作过一首钓鱼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欲铒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部钓鱼人。”这诗中的意思是说,对于任用吕端当宰相的事,已无可争议,宰相这个职位非吕端莫属。过后数日,太宗就让吕蒙正改任参知政事,吕端则进官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正式出任宰相。吕端拜相时,已年届六十,太宗曾后悔自己对吕端重用太晚。

  吕端任宰相后,办事持重稳当,公道而廉洁,深得朝中朝外各方面的好评。使太宗听到的奏章多是褒奖之辞,对吕端的印象当然就更好了。

  太宗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对寇准的使用,恐有吕端官居相位以后在寇准之上,使寇准心中不平,就采取了一个临时过渡的办法,作为权宜之计。太宗让时任参知政事的寇准与宰相吕端“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也就是说,让吕端和寇准隔日轮流执掌相府大计,他俩平起平坐,太宗则从旁加以观察。

  当时送到朝中的奏折很多,而朝中也有各种各样的意见,但是众说纷纭,没有个统一的决断性的意见,“惟端罕所建明。”经过一段观察之后,宫内付出太宗的亲手戒谕:“自今中公事必经吕端详的,乃得闻奏。”这一道谕旨,无疑是太宗对吕端的更大信任和重用。吕端感到事已至此,再谦让也就不妥当了,于是他未加推辞欣然从命,履行公事。实际上这时吕端才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有职有权的当朝宰相。以致数年后吕端的名声远扬,而且传至后代,被称为一代名相。 

  拥立真宗

  至道三年(997年)二月,太宗病重时,宦官王继恩暗中串联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并与太宗妻李皇后一起谋立太宗长子赵元佐,企图发动政变。

  三月二十九日,吕端入宫问疾。这时太宗已危在旦夕,吕端见太宗左右只有王继恩和李皇后,却不见太子赵恒。他担心王继恩别有它意,急忙回府,暗中写信,让赵恒赶快入宫,以防不测。

  正在这时,太宗已经驾崩,李皇后让王继恩来到中书省告知吕端。吕端知道有变,抽身出阁,反手将王继恩锁在中书画阁中,并派人予以看守。他从中书省来到万岁殿,以太宗的生前意愿为依据和李皇后理论,最后拥立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垂帘引见群臣。吕端平立殿阶,请求侍臣卷帘,他登殿审视,确认是赵恒后才退降殿阶,率群臣高呼“万岁”。

  咸平元年(998年)夏,因吕端久病不僡,真宗下诏免去他每日朝拜的礼仪。有事靠书信沟通视事。十月,真宗授吕端以太子太保致仕。告假三百日后,真宗仍命有司供他俸禄。之后,真宗亲自探望吕端,当时他已病重,真宗对他倍加抚慰。

  病逝汴京

  咸平三年(1000年)四月初三(5月9日),吕端逝世,享年六十六岁。朝廷追赠司空,谥号“正惠”,并追封其妻李氏为泾国夫人,任命其子吕藩为太子中舍人、吕荀为大理评事、吕蔚为千牛备身、吕蔼为殿中省进马。

轶事典故

  镇定自若

  吕端渡海出使高丽时,风暴折断了船的桅杆,船上的人都非常害怕,只有吕端仍旧在读书,像在斋阁时一样。

  大事不糊涂

  《宋史·吕端传》:“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

  这句话,原出自北宋太宗多年体察吕端后对其处事为人的一种无可辩驳的评价,而且也确实反映了吕端的人品和才干的真实情况。从历史书籍中能找到的,能说明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事例有以下两件事:

  其一,太宗曾向吕端问过计策,说自从汉唐以来,有过封乳母为夫人的事情,要吕端拿个主意,如今该怎么办才好呢?吕端回答说:“以前汉唐朝代跟现在不同,那个时候或者是因国大,或者是因为名声好,才那样做的,都是事出有因的。可以这么说吧,法无定法,礼无定制。”吕端这番话使得太宗大开心窍。

  其二,吕端在相位上也就是几年的时间,他就主动的奏请圣上将相位让给了寇准,由寇准接任宰相,吕端自己又做了参知政事那个有相职无权的谋事官职。后来寇准也做了参知政事,按理说吕端在前,寇准在后,其名次排列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可是吕端偏偏奏明圣上要求把自己列在寇准之后,并得到了恩准。吕端不计名利地位,遇事顾全大局,处事以清廉简洁为原则,在当时传为佳话。

  有这样的事实,加之平时吕端临朝很少发表高谈阔论,就有些人误认为吕端是个糊涂人,然而宋太宗却认为这都是一些小事,吕端只不过是“小事糊涂”罢了,遇有“大事不糊涂”。

  太宗的话是言出有据的。宋时,天下战事此伏彼起,内部也不够统一。西夏李继迁造反,搅得西部边境不安,宋出兵攻夏。保安军逮住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本来想把她杀了。为此,宋太宗单独召见寇准,询问他有何意见。当时,寇准没有不同意见拿出来献上。在寇准退朝的时候,被吕端瞧见。吕端猜得朝中一定是有重大事情在谋划当中。就让寇准留步问个究竟。吕端问寇准:“陛下是不是提到找我吕端商量事情的意思?”寇准说:“没有!”

  吕端心想口出:“边关上平常的事情,不必让我知道,若是有军国大事,商量大的计策,我吕端身为当朝宰相,就不可不知道。”寇准听了吕端这番话,觉得这件事确实重大,就将方才太宗召见他是为了处置李继迁之母的事情如实地告诉了吕端。吕端问寇准:“圣上打算怎么处置呢?”寇准回答:“圣上的意思是把她在保安军北门外斩首示众,打算用这种处置方法来镇戒那些造反或叛逆的人们。”吕端听到这个地方忙说:“若是这么处置了,可不是什么好办法。”于是吕端又亲自上朝奏本,提出不要斩杀李继迁母亲的意见。他为了说服太宗,还用秦、汉项羽欲杀邦之父的故事相劝说,他说:“李继迁是个反叛之人,今天杀了他母亲,明天能逮住李继迁本人吗?如果不能的话,不就结下了更大的冤仇了,不就更加坚定了他的反抗之心了吗?”太宗听了吕端的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问道:“照你这么说,对李继迁的母亲该当如何处置呢?”

  吕端见太宗有了活话,便把自己的想法讲了出来,他说:“以本人想到的不算高明的办法,请圣上想想,是否把她放到延州那个地方去,派人好好护养着她,以此招睐李继迁回心转意,不再造反。这样的话,虽说李继迁不可能马上就降宋,但是,我们终究可以用他母亲在宋来拴住他的心。至于他母亲的生死大权,还不是掌握在我们的手里。”

  太宗听了吕端的这种深谋远虑的想法,心里想吕端真是聪明过人。想我朝中有这么多大臣,没有人提出过吕端这样的高明意见,差一点误了我的大事。于是,就采纳了吕端的意见,将李继迁的母亲放在延州,并派专人侍奉起来,直到病死延州。后来李继迁也死了,其子李德明念在宋朝对待他祖母的情份上,就暂时归顺了宋朝。

  还有更重大的事件,就是在拥立太子真宗继位的问题上,发生的拥护和反对的斗争。那还是宋太宗在世的时候,太宗的身体有病,就安排了后事,立真宗为太子,以备将来由他继位,执掌宋朝天下,并且让吕端负责太子的学习和生活起居等项事宜。太宗病情严重的时候,朝中有一些内侍和大臣,对太宗死后由谁来继位发生分歧,甚至演变成一场宫廷斗争。

  朝中有个内侍叫王继恩,他嫉妒太子过人,怕太子继位后对他不利。他就起了歹心邪意,联络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人告谋另立太子,以便让他们认为合适的人继承王位。

  太宗的病不治而终。太宗驾崩了,但朝中不可一日无主。皇后命王继恩召见吕端。吕端觉察到可能有什么变故,就叫手下把王继恩锁在自己府中,派人加以看管,不许他出入。然后自己急奔朝廷。吕端被召到朝廷以后,皇后对他说:“皇上不在世了,按说立太子就是为了让他继承王位,这也是合乎情理,顺理成章的事情,看看现在应该怎么办才好呢?”吕端听罢皇后的话,就毫不犹豫地说:“先帝立太子就是为了今天,现在先帝弃天下而走了,我们怎么做违背先帝之命的事情呢,对于这么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不能有什么异议后。”皇后听了吕端的话,让太子到福宁庭中坐上了皇位。

  太子真宗继位后,第一次登殿时,垂帘接见朝群臣。当吕端率众臣前来殿中晋见时,一看是这个样子,宁是站在殿下不拜。当时皇后问吕端因何不拜?吕端寻思了一下说:“请把帘子卷起来,让太子坐在正位上,让我们看清楚了再拜。”这时皇后让真宗照吕端所说的卷了帘坐上了正位。吕端看清楚了皇位坐的确实是太子无误后,才率群臣跪拜,并且三呼万岁。

  接着真宗对阴谋另立太子的那几个奸侫,一一外贬,使得真宗的地位更加稳固。

  真宗继位后,每次接见朝中大臣,都对吕端很恭敬,肃然拱揖,不呼其名;因为吕端长得体大肥胖,宫廷台阶稍高一点的,真宗都特别关照有人扶他上去。遇有奉召到殿中商讨军国大事时间长了议论不休的时候,吕端却能说出轻重缓急,并且条理分明,条条是道。吕端的意见每次都被真宗所采纳。

  1976年,病榻上的毛泽东在一次召见叶剑英时,口述了一句诗相赠:“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一来评价叶剑英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果断,二来道出自己百年之后对国事的隐忧,希望他能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

猜你喜欢

  • 公孙龙

    公孙龙(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字子秉,华夏族。东周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生于赵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能言善辩,曾为平原君门客。他提出了“离坚白”、“白马非马”等命题。

  • 刘安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皇族,淮南王。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他是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奉汉武帝之命所著《离骚体》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他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鸿烈》亦称《淮南子》。刘安是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他将鸡蛋去汁,以燃烧取热气,使蛋壳浮升。同时,刘安也是我国豆腐的创始人。

  •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 李康

    李康(生卒年不详),字萧远,三国魏中山(今河北定县)人。性耿介,不合流俗。曾作《游山九吟》(今佚),魏明帝十分欣赏,起用为寻阳长,后封陧阳侯。原有集二卷,已佚。今存《运命论》,载《文选》。文中竭力宣扬天命论,但文笔流丽,其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等句,颇著名。事见《文选》李善注引《集林》。

  • 陈元光

    陈元光(657—711年),字廷炬,号龙湖。唐朝河东道人[(一说河南光州人,今河南省潢川县。)。漳州首任刺史。他是闽台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被奉为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军自未弱冠之年即随父率众南下,直至殉职,始终坚守在闽戍地,长达四十二年;治闽有方,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劝民读书。号称“蛮荒”之地的闽南,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陈元光成为促进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陈元光去世后,被后世尊奉为“开漳圣王”。潮州诗萃》收录其排律诗三首,后人编有《龙湖集》48首,《全唐诗》及外编录其7首。

  • 宋昱

    (?—756)唐人。能诗。玄宗天宝元年,为监察御史,考吏部选人判,取舍不公。次年,坐贬桂阳尉。杨国忠兼领山南西道采记处置使,引为佐。天宝末,官至中书舍人,知选事。安史之乱时,为乱兵所杀。

  • 徐经孙

    生于宋光宗绍熙三年,卒于度宗咸淳九年【公元一一九二年一二七三年】,年八十三岁。宝庆二年,(公元一二二六年)第进士,授浏阳主簿。累迁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敷陈经义,随事启迪。景定三年,(公元一二六二年)春雷,诏求直言。经孙奏年来忠谠之气,郁不得行,上帝降鉴,假雷以鸣。人谓切中时病。累官翰林学士知制诰。公田议起,经孙极论不便,忤贾似道,罢归。家在洪、抚之间,有山方正,因号矩山。闲居十余年,卒。谥文惠。经孙作有《矩山存稿》五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钱惟演

    钱惟演(977—1034)北宋大臣,西昆体骨干诗人。字希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吴越忠懿王钱俶第十四子。从俶归宋,历右神武将军、太仆少卿、命直秘阁,预修《册府元龟》,累迁工部尚书,拜枢密使,官终崇信军节度使,博学能文,所著今存《家王故事》、《金坡遗事》。

  • 杨云翼

    (1170—1228)平定乐平人,字之美。章宗明昌五年进士第一。特授承务郎。宣宗时累官御史中丞。哀宗时为翰林学士。与人交,死生祸福不少变。国家之事,知无不言。兼精历算医方。与赵秉文同为文坛领袖。曾编校《大金礼仪》。

  • 方夔

    夔,一名一夔,字时佐,淳安人。生于宋季,尝从何潜斋游,究心义理之学。攻举子业,不利于有司。退隐富山之麓,扁其堂曰「绿猗」,授徒讲学其间,自号知非子,学者称富山先生。所著有《富山懒稿》。曾孙宗大编次,五世孙文杰刻之。明正统间,同邑周瑄为之序,谓其文词声容雅淡,不为体裁音节之所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