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Bǐng

邴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邴豫的封地在邴,其后用祖先封地“”为姓,后有省文去掉邑字旁的,以“”为姓。二是以地名为姓,邴是春秋时祭祀泰山的一个城邑,居者以地为姓。

历史人物有邴吉,汉丞相。虽为高官,但包容性强。据说为邴吉驾车的仆吏嗜酒,有一次随邴吉出门,醉呕车上,弄脏了车子,主管官吏斥责并要辞退他,而邴吉为之掩过扬善。后世遂用“邴车”美称官吏所乘之车。

邴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一十四位。


【音】 又音Bìng(17)。【源】 ①春秋时齐大夫食采于邴,因氏(7,12,17)。齐邴邑在泰山下(故城在今山东费县东南),居此者以为氏(11,60)。②春秋时晋大夫邴豫采邑,因氏(6,12,17)。然此说不可信(7)。【变】 ①亦作丙(12,21)。②唐时应公邴粲与高祖有旧,以其姓犯庙讳,赐姓李(12)。【望】 平阳、鲁国(17,60,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邴歜,春秋时齐人(61)。邴汉,汉时太中大夫,琅邪人(61)。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较广: 今北京,内蒙古之乌海,辽宁之清原,山东之鱼台、东平、平度、龙口,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甘肃之酒泉,河北之辛集,新疆之布尔津等地均有。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郑樵注云: “亦作 ‘丙’。晋大夫邴豫食邑于邴,因以为氏。齐亦有邴邑,而亦有邴氏。”此当以邑为氏。《姓氏考略》 则云: “一作 ‘祊’。泰山下邑,居此者以为氏。望出鲁国。”

一音bìng,亦为姓。

春秋齐有邴师,庄公之嬖臣; 汉有邴丹,博士;又有邴汉,太中大夫; 三国时有邴原; 晋有邴郁,诚阳人。

猜你喜欢

  • 白楊提

    读音:Báiyángtí【源】 北魏时吐谷诨别帅有白杨提氏,见《魏书》(7,60)。【变】 一作〔白扬提〕(60,62),亦作〔白杨堤〕(6,242)。【人】 白杨提度汗,吐谷诨人,北魏世祖皇兴三年,

  • 读音:Sòng【音】 又音容(Róng)(60)。【源】 见《姓苑》(9,11)。《汉书·儒林传》:鲁徐生善为颂。颂与容同。谓善为礼容也。其子孙以为氏(15,60)。【望】 河西(17,418)。【布

  • 騰原

    读音:Téngyuán《姓氏词典》 引 《姓觿》 收载,未详其源。

  • 額爾特肯

    读音:Éěrtèkěn《姓氏词典》 据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载。其注云: “蒙古族姓。清乾隆时二等男爵普尔普,姓此氏。”

  • 读音:lǐ【源】 本为理氏,春秋时改为里氏,后居相城(故城在今鹿邑东15里),又有相里氏(6,12,17,60)。【望】 相城(17,60,418)。【布】 山西汾阳(278)、浙江上虞(279)、江

  • 读音:Nèn【综】 ①隋、唐时西域苏毗部羌人姓(444),史书上亦称农氏(194)。苏毗系藏族先民,在唐时灭于吐蕃。故称历史上藏族姓(217)。②源出不详。江西宁都有此姓(280)。《姓氏词典》 收载

  • 朋干

    读音:Pénggān景颇族姓氏,出自 “勒排”姓。《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收载。未详其他。

  • 读音:Xù/Shiuh,Syu【源】 叙、敍二字俱姓(16)。系自芈姓。春秋时楚附敍之后,见《路史》(17,60,62)。与序同(60)。【变】 一作〔敘〕(17,61)。

  • 大成

    读音:dà chéng【源】 相传为夏禹之师大成执之后,春秋时晋有大成氏(60,62)。【人】 大成午,战国时赵相(26)。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据刘向《新序》云: “禹师大成执

  • 永妥里

    读音:Yǒngtuǒlǐ【综】 锡伯族姓,今汉姓为永(2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