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鲍参军集

鲍参军集

十卷。宋鲍照(约414-466)撰。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人。南朝宋杰出文学家。曾任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出身寒微。文帝时为中书舍人。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子顼起兵失败,他在荆州被乱军所杀。工诗,长于乐府,辞藻华美,骨力强劲。《拟行路难》十八首,抒发贫士愤激,风格清俊飘逸,奇特瑰丽,音节错综,有时直抒胸臆,有时则纯用比兴。《七言乐府》,对唐诗人李白,岑参颇有影响。文、赋如《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皆为名篇。著有《鲍参军集》。南朝齐永明年间,虞炎奉齐文惠太子命,编辑鲍照诗文,虽然“片辞只韵,罔不收集”,但究竟“年代稍远,零落者多,今所存者,傥能半焉”(虞炎序)。《隋书·经籍志》著录“梁六卷本”,大概就是虞本。隋唐时,有《鲍照集》十卷本。宋代有十卷刻本,直至清代仍见载于《降云楼书目》中,毛扆、钱曾、毕子肃等,也曾用宋刻本校过明刻本。明刻本现存最早的当属正德五年(1510)朱应登刻《鲍参军集》十卷本,据朱应登跋语,这个刻本的底本是得自都穆家的一个旧本,《四库全书》所收即此本,却又认为“旧本之说不可信”,其实朱本编次与宋刻本相同,所谓“旧本”恐即是宋本,四库馆臣因未曾见过宋本而生疑问。另有一个明刻本即《四部丛刊》影印毛扆校宋本,这个明刻本的编次与朱应登本同,但《行路难》第七首“蹲蹲”作“樽樽”,“啄”作“逐”,与朱本有异,可见所据宋刻底本与朱本不同。明末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有《鲍参军集》二卷,其底本亦应是朱应登十卷本,唯篇目次第重新编过,又较朱本增多诗数首。清人胡风丹《六朝四家全集》本则自张溥本出。鲍集注本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鲍参军集注》为最详备,此书原有清人钱振伦手稿,后黄节取诗注部分增补为《鲍参军诗注》四卷,钱仲联在此基础上再次补订,增辑历代评论资料,并将全集校勘一过,可谓集其大成。

猜你喜欢

  • 香河县志

    ①十一卷。明沈惟炳纂修。沈惟炳,号炎洲,湖北孝感人,万历进士,历官香河县知县、通政史、工部侍郎、吏部左侍郎。香河旧无县志,沈惟炳任知县后,以前县令沈万钶辑县志稿为底本,参证府志及邻县志乘,并广征杂记,

  • 孙子校解

    见《孙子书校解引类》。

  • 友渔斋诗集

    十卷。清黄凯钧(1751-?)撰。黄凯钧字南薰,号退庵,浙江嘉善人。他出身农家,父曾请师教他科举八股之文,但他性不近帖,弃举业而不废读书,尤好为诗。父夭亡后,家事系身,却仍常吟不辍,唯所作可存者无几;

  • 羯鼓录

    一卷。唐南卓撰。《唐书·艺文志·乐类》载南卓《羯鼓录》一卷,但不说南卓何人。其《杂史类》又载南卓《唐朝纲领图》一卷,注曰南卓字昭嗣,大中时为黔南观察使。计有功《唐诗纪事》也称南卓为拾遗,以谏谪松滋令,

  • 九朝谈纂

    无卷数。不著撰人名氏。此书内容为辑明太祖至明武宗九朝说部杂事,总为一书。其中分太祖为三册,成祖以下为七册,并于书前开列所采书目,共计五十余种,而卷内所辑书名尚有在所列书目以外者。大体类似于江少虞的《事

  • 册府元龟

    一千卷。北宋王钦若、杨亿、李维、钱惟演、夏竦等十五人奉宋真宗的命令共同编撰。王钦若(962-1025),字定国,北宋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宋太宗时进士,宋真宗初年参知政事。曾劝帝造作“天书”,封

  • 韵府续编

    四十卷。旧本题元青田包瑜(生卒年不详)撰。包瑜字希贤。青田(今浙江瓯海)人。景泰举人,官教谕。著有《周易衍义》。按: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包瑜《周易衍义》,注曰成化中浮梁知县,因此包瑜应为明代人。视其

  • 说文引经考异

    十六卷。清柳荣宗(1802-1865)撰。荣宗字子翼,一字翼南,江苏丹徒人。为学不主一家之说,另著《尚书解诂》,未见传本。据柳氏自序说,《说文自叙》虽云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春秋》

  • 古音拾遗

    五卷。明杨慎撰。杨慎事迹见“俗言”。是书专收古文或体及冷僻不常见之字,以平水韵编次,各注明出处。收罗甚为丰富,然冗杂繁冗,考证亦未精确。有《升庵杂刻》本。

  • 韩氏事迹、方氏事迹

    各一卷。明刘文进撰。刘文进,生卒年未详。《韩氏事迹、方氏事迹》主要记述元末韩林儿、方国珍二家事迹。分年编载,略如纪事本末体例,书中所引吴朴、张时泰、邵相、周德恭诸人的论断,系之各条之下,凡是涉及诏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