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丞行述
一卷。清郭襄之等撰。襄之,山东潍县(今潍坊)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人,官任平朔府知府。此书所述为其父郭梦星(?-1854)生平。梦星字文与,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由知县升至山西布政使,署山西巡抚,因潞安、黎城两县失守被革职。书中所记多为任官事迹。
一卷。清郭襄之等撰。襄之,山东潍县(今潍坊)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人,官任平朔府知府。此书所述为其父郭梦星(?-1854)生平。梦星字文与,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由知县升至山西布政使,署山西巡抚,因潞安、黎城两县失守被革职。书中所记多为任官事迹。
四百十六卷。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注疏。《周易》用曹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用伪孔安国传,孔颖达等正义。《毛诗》用汉毛公传、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周礼》、《仪礼》皆用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①五卷。明叶恒嵩修,刘濂纂。叶恒嵩,字乾中,别号中岳,浙江太平人,曾任南宫知县。刘濂,直隶南宫(今河北南宫市)人,正德进士,官云南监察御使。南宫县旧无志。嘉靖三十五年(1556)叶恒嵩任南宫知县后,聘
无卷数。明岳元声(生卒年不详)撰。岳元声字之初,号石帆,嘉兴(今属浙江)人。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官至兵部侍郎。其学以王守仁的“良知”之学为宗。此书一名《范围象教图》。其大旨以儒统摄佛、道二教
二卷。清王赐魁修,李如梓等纂。王赐魁,字瀛生,清辽东人,官生,康熙二十二年(1683)来任滁州知州。李如梓,郡人,候选训导。王赐魁,奉檄接辑志书,补所未尽,延李如梓主其事,及诸绅各证所知,加以参订,补
五卷。清洪榜撰。洪榜字汝堂,一字初堂,歙县(今安徽歙县)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天津召试第一,授内阁中书,年三十五卒。少与同郡戴震、金榜友善,粹于经学,尚著《易述赞》、《示儿切语》、《周易古义录
二十卷。清张宣猷撰。张宣猷身世不详。他杂采各经书中言乐之文,排纂成此书,无所考正。其自序称采诸史者为外编,但外编不见于世,大约此书没有编完。是书于《四库全书》存目。
十八卷。明邓原岳(约1607年前后在世)撰。邓原岳,字汝高,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生卒不详。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至湖广按察司副使。著有《西楼集》。是集为邓原岳诗文别集。凡十八卷。诗十卷,文
十四卷,首一卷。清曹膏、唐宇霖修,陈琦纂。曹膏,乾隆年间任奉化县知县。奉县自唐开元,以鄞县称为奉县,唐开元以前都称鄞县。此志为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全书十四卷首一卷,卷首为序、凡例、图、姓氏。
十六卷。清吴大澂(1835-1902)撰。大澂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江苏吴县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官广东、湖南巡抚。甲午之战,督师山海关,兵败革职。家藏古器物甚多,精于
①四卷首一卷,清许元基纂修。许元基,武进人,曾任荣昌县知县。荣昌县志,创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县令史彰。史氏任县令时,荣昌县十分贫困。县城内,大都是颓房陋屋,县衙也是上漏下淤。史氏奉旨修志,召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