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读老子札记

读老子札记

① 一卷。附王注勘误 一卷。清陶鸿庆(1859-1918)撰。陶鸿庆,字石,又字秋农,号艮斋,江苏盐城人。光绪己卯年(1880)中乡试,后屡次应进士不第,便绝仕途之路,师承高邮王德清、俞樾之学。撰有《读诸子札记》(十七家)二十五卷、《读礼志疑》五卷、《左传别疏》二卷、《读通鉴札记》十二卷。其中《读诸子札记》收有《老子》、《庄子》、《列子》、《淮南内篇》、《吕氏春秋》、《管子》、《晏子春秋》、《孙卿子》、《墨子》、《贾谊新书》、《董子春秋繁露》、《韩非子》、《商君书》、《公孙龙子》、《尹文子》、《尸子》等十七家。而《读老子札记》为十七家之首。历代解释《老子》诸家,较完备的只有河上公、王弼二家。作者认为河上公注本不足以为凭据;而王弼注本,较贴近古著。《老子》异文虽多,但宗旨是“无为”,因此据王弼注本作此书。此书常以注释之语来考证原文,其目的为阐述《老子》的正字原义。然而王弼注本有偏执谬误,所以陶鸿庆又作《王注勘误》一卷附《读老子札记》之后。《王注勘误》注文颇为精确严谨,观点甚为详明,其说也可考证。总之,此书在声韵通转上下功夫,又以注解注,并注重文字的通变。然对一些章节陶鸿庆未加注释,实为可惜,但此书仍功不可没。现存手抄本、中华书局1959年《读诸子札记》本。② 二卷。补遗一卷。清易顺鼎(已著录)撰。古来注解《老子》者,或依一家之言,或采众家之说,旨趣各不相同。易顺鼎撰此书,则依众说校读《老子》。此书以王弼注本证其所据原文,又以本文证王注的错简,再以他书证本书之文,更以类书校订王弼注文,实是左右逢原。然而所采众家注本各有所依,侈列异文,实是徒增淆乱,而不如只依王弼一家注本为佳。其推证本文的,如“力物作焉而不辞”,据十七章注,而知王弼注本“辞”作“始”;“无有入无间”,王注谓“气无所不入,水无所不出于经。”据《淮南子·原道篇》,则知本文当作“出于无有,入于无间”,注文当作“气无所不入,水无所不经”;其订证王注的如“谷,中央无谷也”,据《经典释文》:“下谷字当作者”;如此等等,都确无可疑。所以《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其“较陶鸿庆《读老子札记》尤为精详”。因其《补遗》仅据《庄子·天下篇》以证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读,故《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又称其“亦不可为典要也”。然而此书以诸家精解参证校读实为可贵,书中偶有不确之处,实为惑于它书之误,并不影响其书对后世研究《老子》的参考价值。现存清光绪十年甲申年(1884)刊本。

猜你喜欢

  • 全吴纪略

    一卷。明杨廷枢(?-1645)撰。杨廷枢字维斗,江苏长洲(今苏州吴县)人。崇祯庚午(1630年)乡试第一,为复社成员。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苏州,犹服明衣冠,拒不剃发,巡抚土国宝执而三谕之,仍不

  • 明苏爵辅事略

    一卷。清苏泽东辑。泽东字选楼,广东东莞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苏爵辅名观生,字宇霖,东莞人。崇祯时曾任户部员外郎。唐王永历时任东阁大学士。唐王死后,他与何吾驺等在广州拥立唐王之弟聿,被封为建明伯,掌兵部

  • 安东县志

    十五卷,首一卷。清金元烺修,吴昆田、鲁蕡纂。金元烺,浙江嘉善人。监生,清同治十三年(1874),知安东县事。吴昆田,生平见本书《光绪淮安府志》条目。鲁蕡,见本书《光绪清河县志》条目。此志凡十五卷。卷一

  • 珠泉草庐文录

    一卷。廖树蘅(生卒年未详)撰。、事迹见《珠宗草庐诗钞》。此其文集,文颇平实,无轻佻环薄之习,是其所长。惟于文律不甚讲求,故语句颇有疵漏。如《游衡山记》云:“汉唐勋戚多陪陵,高冢祁连,与国无极。”按:祁

  • 叶石农自编年谱

    又名《跛奚年谱》。一卷。清叶葆(1760-1821)自编。叶葆字宝田,号玉岑,一号石农,因病足又号跛奚,山东聊城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举人,一生以授徒为业。著有《诗法浅说》、《齐语考略》等。此

  • 南朝史精语

    十卷。宋洪迈撰。该书摘录南朝宋、齐、梁、陈四史中古隽之语,谓之精语,次第成篇,计有《宋书》四卷、《齐书》三卷、《梁书》二卷、《陈书》一卷。该书有清浙江王启淑家藏本传世。

  • 碑目

    三卷。明孙克宏编撰。孙克宏(1533-1611),字允执,号雪居,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以父荫入仕,官至汉阳知府。擅写花鸟,师法沈周、陆治,笔墨简悚,有生趣。兼工兰竹、

  • 观古阁丛稿

    三编五卷。清鲍康撰。鲍康,详见《续泉汇》条。书首有同治十二年(1873)自序。上卷为文稿,多为泉币书后序跋之作,间有一二不属于钱币的题记,后附刊所为文二篇。下卷为诗,皆题咏泉币之作,后附刊所题诗二章。

  • 仪礼注疏正讹

    十七卷。清金曰追撰。曰追字对扬,号璞园,嘉定(今上海嘉定)人。金氏依据朱熹《经传通解》,另参以杨复图、敖继公《集说》,陈凤梧、钟人杰两郑注本,以及沈彤《小疏》、马駉《易读》诸书,于每节经文标“起、止”

  • 临证指南

    见《临证指南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