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等韵精要

等韵精要

一卷。清贾存仁撰。存仁字木斋,山西河东人。书刊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分五篇:一曰《述原》、二曰《总论》、三曰《图说》、四曰《别传》、五曰《备考》。其《述原》篇摘举《性理精义皇极篇》及《音韵阐微》中有关等韵的述说加以阐发;《总论》篇则详论诸家得失;《别传》篇取沈氏反切法、换切法而为之诠释;《备考》篇则取邵子、《字汇》、马氏、樊氏、乔氏、龙氏、都氏七家韵法,以备参考。贾氏持论不无特见,如谓声母当分为喉舌腭齿唇五音,不必牵涉七音、九音及宫商等称;谓当从曲家之说,定尾音为六类(〔-i〕〔-u〕〔-n〕〔-η〕〔-m〕及开尾);谓声母当以影母(零声母)为首;谓声调当分为中(阴平)、平(阳平)、上、去、入五声;谓音节应分为头、项、腹、尾四部分(曲家只分头、腹、尾),项即介音;谓“反切之法不过合二音为一音”,应祛用字不一之弊端;赞同横直图的做法“一例平排,绝不分等,亦绝不一言及于七音”,认为这是“善正前人之失者”;谓门法之纷繁,“盖由分等而起耳”,“以一分等之故,致使易知简能之理,埋没于纷纠扰攘之中”;谓前代韵图中,音韵“极多重出”,认为应予归并;谓某些韵图“遇无字之位,必旁求一字以实之”,“此又分等之外,别一谬法”。贾氏之说亦多可议者,如入声有无之说,本千古聚讼者,贾氏欲调停诸家之说,谓以吾晋土音求之,又似乎顺转无一韵无入声者,盖亦不典之甚也;又如谓“人之声音,本不止如释家字母所有,而昔人第知就彼之所见有者而布置之,譬之缺足之床,虽百易其地以求安,岂可得哉”,故颇增无字之音,以为音有定数,实属无稽之谈;再如元刊本《玉篇》所载《切字要法》,渊源甚远,《清续通志》谓此法自魏秘书孙炎作反语后即有之,盖晋魏间旧物也,贾氏引作沈氏反切法,指为休文所定,此深失于考据者也。是书《图说》为韵图。分韵母为十二类,以狮、马、蛇、驼、牛、獒、豺、龟、龙、羊、猿、麟标目。析开、齐、合、撮四呼。分声母为三十类,喉、舌、腭、齿、轻唇、重唇各析为五类。所制韵图横列声纽,纵分四呼,呼之下分列五调。一图之后附列中古韵书之韵目。贾氏把入声韵字配入阴声韵图中,注明“寄”某某韵,表明入声韵尾已有变化。是书有乾隆四十年(1775年)刊本。

猜你喜欢

  • 呼伦贝尔志略

    一卷。民国程廷恒纂修。程廷恒字守初,江苏昆山人,清末至民国初,供职东北。著有《抚顺县志》、《宽甸县志略》等。民国十年,任呼伦贝尔善后督办兼交涉员。其于工作之余,悉心搜讨,闻见所及,辄笔书之。不久又于署

  • 三朝宸帖

    二卷。明董其昌生平见《红绶轩帖》书。此帖为明柏乡(今属河南省)吕兆熊官任凤阳巡抚时,由于其祖父、父亲及妻室等三代受到朝廷诰封,而请求董其昌作此书。该书计有诗文十六首,共二卷,且有董氏自题成书原因。与董

  • 诗经考

    十八卷。明黄文焕撰。文焕字维章,永福(今属广西省)人,生卒年不详。天启五年(1625)进士。崇祯中,由山阳县知县,擢翰林院编修。坐钩党,与黄道周同下诏狱,后得释,流寓南都而终。著有《赭留集》,系在狱中

  • 文水县乡土志

    八卷,补遗一卷。清成连增编。成连增,山西文水县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任文水县等学堂教习。《文水县乡土志》本为初等小学课本而作,撰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当时村塾索观者,展转传写,讹谬滋多。宣

  • 倚晴楼诗集

    十二卷。《续集》四卷。清黄燮清(1805-1864)撰。黄燮清,原名宪清,字韵甫,一字韵珊,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多次会试不第。转至江西虔州(今赣州)李蔼如幕下为宾

  • 安吉施氏遗著

    七卷。清戴翊清、朱廷燮合辑。戴翊清,字竺青,乌程(今浙江省嘉兴)人,生卒年不详;朱廷燮字莲夫,归安(今属浙江省)人,生卒年不详。二人将其亡友安吉施寿民及其子施旭臣所著诗文五种即:《静学庐遗文》、《静学

  • 春秋左氏古经

    十二卷。附《春秋左氏五十凡》一卷。清段玉裁(详见《古文尚书撰异》)撰。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春秋古经》十二篇;又著录《经》十一卷,自注云“公羊、穀梁二家”。古经即左氏经,因十二公而成篇,故有十二篇。

  • 费氏古易订文

    十二卷。清末民初王树楠(1851-1936)撰。王树楠字晋卿,河北新城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官至新疆布政使。入民国后为清史馆总裁。著述颇丰。其易学著作除本书外,亦有《周易释贞》二卷。此书专为

  • 舆地碑记目

    四卷。宋王象之撰。王象之,金华(今属浙江省)人,曾知江宁县。所著《舆地纪胜》二百卷,是一部南宋地理总志,约1227年成书。《舆地碑记目》为其中的四卷,以天下碑刻地志之目,分郡编辑,各注其年月姓氏大略于

  • 六书释义

    二卷。近代李天根撰。李氏生平,参见《说文部首略注》。全书分总论、分论、结论三大节。首为总论,述六书名称次第及诸家之论六书,以及转声通假。次为分论,释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末为结论,总述己